民变,满清,当年明月说,如果崇祯只碰到一个,还能对付。但外忧内患一起来,就力有不逮了。
灾荒,加重了流民问题。朝廷财政告急,赈灾本就杯水车薪。加之官员腐败,层层盘剥,真正到百姓手里的微乎其微。民不聊生,卖儿鬻女,人将相食。《凤阳花鼓》里唱的,“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照进了现实。
安内、攘外,都需要用钱。大明公司入不敷出,钱不够用了。派饷、加税,“潘多拉”魔盒由此开启。
吃不饱,穿不暖,活不下去了。横竖一个死,不如造反做个“饱死鬼”。“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是多么的合时宜、得人心啊?
国难思良将。我曾以为,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或许袁崇焕可以力挽狂澜,保住大明江山。当年明月说,不行。鉴于当时的态势,他提出,议和是出路。
何谓议和?无非割地、赔款,互市之类的。一言以蔽之,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动过议和的心思,只是计划走露、朝臣反对,只得丢车保帅偃旗息鼓。
打仗就是烧钱,更何况是双线作战呢?国库亏空,崇祯急得火烧眉毛。国难当头,他发起了宫廷“募捐”。有钱的的出钱,连太监也概莫能外。
崇祯希望他的岳父出资10万两,国丈哭穷说只能出1万两。皇后悄悄地塞给他5000两,国丈最终只捐了1.2万两。要知道,闯王进京,他家被抄,搜出白银就达53万两,遑论珍宝无数。真是莫大的笑话。
崇祯败了,自缢于煤山。死前,他发出“诸臣误朕,勿伤百姓一人”的干嚎。
大明王朝倒了。从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水深火热、群雄并起,到明末“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怨沸腾、土崩瓦解,历史是怎样惊人的相似?
亡于嘉靖,亡于万历,亡于党争,亡于流寇,亡于没钱(白银)。当年明月说,亡于气数。
大明气数已尽。如果穿越到明末,作为一介草民,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是否也要发出类似“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之诘问?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关于明亡清兴,当年明月说(大意),不是什么社会进步、发展必然。他说,游牧民族有什么先进生产力?满清铁蹄所到之处,是抢掠、杀戮和破坏。冰冷的马刀之下,是屈死的冤魂,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