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04 本我、超我和自我
这一周的主题是“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今天介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还有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
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像狂暴的野兽。不过这是一个说法而已,实际上野兽也并不是只有兽性。
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
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可以说,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
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
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而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相反,如果环境是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譬如弗洛伊德所在的时代,是严重倾向于性压抑的,于是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多的是“超我”;但是二战后的性解放时代,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多的是“本我”。
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就把人看作两部分: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骑象人可以驯服大象,但大象才具有汹涌澎湃的力量。
骑象人和象的关系中,我们就需要问,骑象人如果代表着理智,那么一些具体的想法,从哪里来呢?
你可以问自己,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吗?
未必,甚至并不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
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是骑象人,而你的脑海中的那些关于如何对待象的想法,其实是其他人灌输给你的教条。
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象与骑象人,也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比如,身体的欲望冲动在涌动,但头脑要却管束它,并且我们还会以为头脑中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但其实,这些想法大多来自权威提供的信条。
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大超我、大权威,而每个人最先有具体的超我,来自一个具体的权威,就是自己的养育者。
在弗洛伊德的本意里,超我是父亲形象的内化。
进一步说,也就是,超我是父亲的意志内化到了孩子的头脑中,而本我,是孩子自身的欲求,也部分的进入到了孩子的头脑中,这两股力量会冲突打架,于是头脑尽可能地去平衡两者,这个头脑或意识层面的平衡工作,就造就了自我。
所以本我和超我,形象一点来说,就像是一个人“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亲”的关系。
自我05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罗杰斯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诠释,他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个诠释看着简单,其实特别有深意。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理论深入人心,但是你想想,在你的人格中,有哪一块是本我,哪一块是超我,哪一块是自我呢?根本没有。这个人格结构说,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构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是怎么一回事,但不能说我们的心灵就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
我们再来看看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就像是描绘真相。他说,“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里的一切体验,包含着三个部分:“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这个“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总之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
自我06 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温尼科特一生中一共观察了6万对母亲和孩子,他和弗洛伊德不同,没有构建出一个理论体系,而是提出了很多经典术语。这些术语虽然没能构成辉煌的理论大厦,但却影响非凡,让他成为精神分析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譬如此前我们提到的“ 抱持” ,就是他提出的术语,是指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还做到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肆意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温尼科特最知名的术语,应该是“ 足够好的妈妈 ” ,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 ,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为“ 60分妈妈 ” ,这个翻译方法更容易帮助你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和本我必然是冲突的,而温尼科特却认为,作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汹涌澎湃地涌出。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孩子的自我力量,也可以得到极大的鼓励。
弗洛伊德将本我视为兽性,必须经由超我驯服,先是由父亲在家庭中树立规则,而后由社会文化这个大超我去驯服本我。
但在温尼科特看来,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原生家庭能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让一个人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喷涌而出,那么这个人既可以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他的原始野性。
从这个观点出发,温尼科特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只能够神经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多数人都应该有过很直观的感受,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或许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所以,才有那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关于自我,温尼科特有一个很直观的形容,他说,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温尼科特鼓励每个人都去伸展自己的能量。在我的理解里,一个能量球可以有这么几个维度:
- 状态:它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的;
- 色泽:它是多彩的,还是灰白的;
- 内在:是流动的饱满的,还是僵硬的干瘪的;
- ……
如果你的自我,是这样一个能量球的话,你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想象一下,你的这个能量球是怎样的。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做一下下面这个练习:
感知你的能量球
- 第一步,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
- 第二步,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
- 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象在你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它的色泽……
如果你有瑜伽或静心等训练,你的姿势可以是这样:中正地站着,双脚岔开和肩同宽,搓手约10秒钟,然后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手心相对,去感知两只手间,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距离近了,你能感知到两只手间,有一股张力在。
在想象中,将那五个形容词,逐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还是会变小。
如果只是放形容词进去,可能还不够,那你可以将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比如说,某一情景中你就是某种样子的,就可以想象着放进这个能量球中,看看会如何。
自我07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这个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 罗杰斯认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 他认为,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进入他的现象场,体验到他的体验。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假设一个人一生中有十个重大体验,这些体验都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中,也就是说每个体验都可以标记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当然每个特定的时空,都有很多细致的环境因素。这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建议我们要考虑到很多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各种因素。
每个重大体验,就是一个“现象”,而时空,就是现象发生时的“场”,它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现象场。
如果我们进入了这个人的现象场,了解这个人的十个重大体验,就深刻地碰触到了他。
你可别小瞧现象场,如果你掌握了现象场这个概念,就会发现,它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
进入他人的现象场,可能听上去有点儿晦涩,我们也可以直接称它为“成为某某”。
譬如,如果你想了解你的父亲,那这个练习就叫“成为你的父亲”;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母亲,那就叫“成为你的母亲”;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妻子,就叫“成为你的妻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