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籍收获:
第一章后半部分围绕如何科学训练理智脑、协调三重大脑的协作展开,提出具体方法论以克服天性的弱点,实现认知觉醒。以下是核心内容提炼:
1. 元认知:觉醒的核心能力
定义:元认知是“对思考的思考”,即通过自我觉察跳出本能和情绪的裹挟,以旁观者视角审视自身行为的能力。例如,当拖延时,元认知能意识到“我正在被本能脑支配,需要调整”。
作用:
发现问题:识别潜意识中的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倾向;
纠正偏差:通过理性分析重新规划行动路径(如用学习替代刷手机);
增强自控:在即时满足的诱惑前主动选择长期价值。
训练方法:
每日反思:记录关键决策的思考过程,分析本能脑、情绪脑与理智脑的博弈;
提问干预:在行动前自问“这符合我的长期目标吗?”或“这是否被情绪主导?”。
2. 与本能脑、情绪脑“合作”而非对抗
作者强调,理智脑无法通过暴力压制本能脑和情绪脑,而需通过“巧劲”引导其配合:
满足本能需求:为本能脑和情绪脑设计即时反馈机制。例如,学习时用番茄钟法(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让“娱乐需求”定期得到满足。
激发情绪动力:通过想象完成目标的愉悦感(如掌握技能后的成就感)调动情绪脑的积极性。
降低启动成本:将复杂任务拆解为简单步骤,减少本能脑的抗拒。例如,将“写一篇文章”拆分为“列提纲→写开头→填充案例”等。
3. 消除模糊:让行动清晰化
认知模糊的危害:目标不清晰会导致行动力瘫痪(如“我要变优秀”过于笼统)。
解决方法:
细化目标:将“变优秀”转化为“每天阅读30页专业书籍并写总结”;
明确路径:为任务设定具体步骤(如学英语的“每天背10个单词+听15分钟听力”);
量化反馈:通过数据追踪进步(如记录学习时长、完成率),增强掌控感。
案例:作者通过制定每日“清晰行动清单”,将模糊的成长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任务。
4. 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突破
三区理论:
舒适区:重复已掌握的内容,无成长;
拉伸区(舒适区边缘):挑战略高于当前能力的目标,效率最高;
困难区:远超能力的任务,易引发挫败感。
实践策略:
微调难度:例如跑步时每次增加5%的距离,而非直接挑战马拉松;
高频小赢:每天进步1%(如多记一个单词),利用复利效应积累质变;
动态调整:根据状态灵活切换任务难度,避免过度消耗意志力。
5. 深度学习:对抗浅层刺激的武器
问题:信息爆炸时代,本能脑更易被碎片化、高刺激的浅层信息吸引(如短视频)。
深度学习法:
关联新知: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结(如用“三重大脑”理论解释自己的拖延行为);
输出实践:通过写作、教授他人等方式内化知识;
跨界迁移:将某一领域的规律应用于其他场景(如用“拉伸区”理论指导健身和学习)。
感恩日记:
感恩思涵老师带领大家共读认知觉醒,陪伴大家成长。
感恩花嫁丽舍的客服派专车来接我去看场地。
感恩老爸对我全面的理解和支持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