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10公里跑
文/红尘
早上醒来已经六点多。
起床为周末的晨跑做热身运动。今天计划增加跑程到10公里。
从五公里到十公里,每天增加一公里,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循序渐进的效果是很明显的,10公里以内的跑步,现在完成起来已经很轻松。
跑步是一项科学的运动。为了做好规划是必要的。做好跑前准备也是必要的。
速干衣和适合跑步的跑鞋,一定要有。现在脚上这双鞋更适合夏季奔跑。冬天来临的时候,我还是需要去迪卡侬买一双适合冬跑的跑鞋。
跑前热身也是必须的。我选择了keep中的长距离跑前热身:动态拉伸激活。跟着视频做,4分钟完成对肩颈、腰腹、脊椎、膝关节、踝关节的热身,通过伸展动作,有效活动关节,激发肌肉力量。
天色已经微明,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黝黑深邃,已经微微透出亮光。成都秋天的早晨,空气湿润,有习习凉风吹拂,体感还是非常惬意。
我大致规划了一下奔跑的路线:从家,跑到大悦城,然后回转,跑向清水河公园,沿清水河边绿道奔跑。正好将我平常短距离跑时的两个跑道连接起来。距离,应该要超过10公里。
这个时间点,大部分人都还在熟睡,能够早起跑步的人,不多。这条绿道,晚上八点以后,来夜跑的不少。同事说他老婆参加了一个夜跑团,几乎每天晚上八点都会在天街集合,一大帮中老年人沿铁道线绿道,到大悦城后折返。
小淇小学的时候,我跟着跑过一次。同事骑车陪着他跑步的老婆。他们俩撒狗粮,我自然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
后来因为晚上要接小淇放学回家,晚八点的时间,是属于小淇的,不是属于夜跑的,所以再没参加过他们的跑步团。
今天早上的跑道上,还是有三三两两的跑者。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有慢跑的,也有快跑的。有些身影有些熟悉,应该是在这条跑道上见过。遇到了,微微一笑,点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对方也微笑着点头致意。
路两边种了成片的蓝花楹。蓝花楹的花期在五六月。那个时候,成都阳光充足,气候湿润,蓝花楹贪恋这温暖潮湿,花朵泼刺刺怒放,道路两边蓝紫色的花朵如梦似幻,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成片的连起来后,就形成了蓝紫色的河流,如雾如电,氤氲流淌,犹如蓝紫色的火焰,蓬蓬勃勃,绚烂之极。
只是现在,花期已过,虽依然枝繁叶茂,满目翠绿,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或许是太过放松,第一公里居然跑了5分50秒。身体适应了现在的节奏,我也就没再过多调整。今天就轻松跑吧,一个小时内完成10公里就好,不追求速度了。量的叠加,才能有质的突破。适应了10公里的奔跑,中长跑的距离才能逐步提高里程,也提高速度。
接下来的跑,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只因熟视,所以无睹。这种时候,我常常会把注意力从外面的世界移开,将精神投注到手机里播放的内容上。
听音乐或者听书,会让整个跑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记得妻怀小淇的时候,胎教音乐就是门德尔松的轻音乐或者莫扎特的钢琴曲。小淇上小学后开始学古筝,我跟着她听了不少古筝名曲。跑步时,轻音乐,钢琴曲,古筝曲,我都会听一听,当然,好听的流行音乐,也会在我耳边响起。比如,刀郎的《罗刹海市》。
听书的范围就广了。道德经,诗经,唐诗宋词,古典名著,名家散文、小说,还有,历史,哲学。有时候迷上了某个人的作品,我甚至会把他的全部作品搜出来,喜马拉雅搜不到,就到微信听书上搜。李修文、冯唐的散文,就这样几乎被我听完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一部算一部,都听完了。
今天,听书。刚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继续把她对生死的思考听完:《走在人生的边上》。
好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值得全部搜出来看完,听完。好的作品,值得反复去看,去听。在消耗卡路里的时候,补充一些精神粮食,不会饥饿,跑途,不会寂寞。
来回跑完已经快七公里,感觉刚刚热完身,
将线路拉长,拉到清水河边去。
跑到河边的时候,我已经汗湿衣衫。波光粼粼的河水让我从听觉又重新切换到视觉,味觉,触觉。荡漾的碧波似乎有治愈的力量,我身体刚刚涌起的疲惫感潮水般退去,双腿又变得轻捷,充满了爆发力。
河边有人散步,也有人在早钓。满头银丝的老人家,两三根钓竿同时垂钓。我奔跑向他的时候,他的银发根根闪亮,像西方天空还未退去的月亮的光芒。这银发要是再长一些,都可以钓鱼了。我一度怀疑,当年姜太公用的钓丝,就是从他自己的头上拔下来的。
十公里的路程转瞬即到。放松跑,成绩自然不理想。下一次,争取跑进5分30秒内。
疲劳期始终没有到来。身体燃烧的快感,却已经全身流淌。
看来,下一次,我得再次加大里程了。日常10公里,周末,必须跑15-20公里,直至,跑完半马。
(蓝花楹照片是5月拍摄,不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