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会说,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故乡,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第二故乡。回头看看这些年待过的城市,从时间长短来看依次是西安、北京和石家庄,西安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北京是我求学成长的地方,石家庄是我工作待过的地方。在我的记忆深处,每一座城都与我密不可分,给了我独特的记忆,成了人生中的一部分。今天就先说说西安吧,这座我的父母之城。
上世纪80年代,我出生在西安辖区的一个郊县,在那里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小学时代、拼搏不息的初中岁月和艰苦卓绝的高中阶段,每一步的艰苦付出都让我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家乡的每一寸山和每一方水,都已深深融进血脉。秦岭是骨,黑河是筋,山水养育了一方人。秦岭威严挺拔的身躯造就了我坚毅不屈的性格,黑河柔情蜿蜒的舞姿赋予了我深沉内敛的特点,这两种风格成为我一生的鲜明标志,伴随我不断前行。县城求学的经历,让我有了走出去、向更远前进的勇气。
说句惭愧的话,高中之前对于西安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上,没有深入接触和深情触摸。七年北京求学经历后,回到了西安,这才拉开了与这座城市真正的交融之旅。西安的文化积淀是与世公认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掀起了走向世界的序幕。历史造就了西安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但也造就了西安人躺在老祖宗功劳簿上坐吃等死的性格。说起什么都会拿历史来做比较,秦皇汉武已成过往、汉唐盛世已如云烟,一味挂在嘴边是对文化的一种公然侮辱,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自身的不足和自负文化的缺失。时代向前发展是不可改变的车辙,放眼将来思谋出路才是王道,革新鼎故首先要在文化上推行,改变固有的城墙思维和模式,把文化从历史的沉浸中拔出来,加入更多的现代创新元素,真正让文化成为中国积淀和弘扬的典范。
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的硬指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在这方面是有欠缺的。每年就像关注娱乐八卦一样关注各大城市的经济排名,西安的经济总量实际与他贵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不匹配的。至于经济总量上不去,先不管是天灾还是人过,对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不准确是直接原因。大量的高校云集于此,每年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却流失惊人,他们对于西安的贡献仅限于求学几年的消费贡献,那西安的吸引力在哪里?这可能是每个执政者都应该综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让发展大计只停留在每个领导任期内。西安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可以立足自身发展高端技术产业;西安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可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西安没有大型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政府可以划圈重点扶持个别企业做大做强。经济软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重新思谋定位真正为经济发展打开一道闪光之门。
正视历史,才能面对现实。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我觉得西安是够格的,先撇开网红不网红不说,各大历史遗迹和非著名小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作为本地人,我还有很多未去的地方和没经历的口福,每每思及这些总有一丝汗颜。钟鼓楼的厚重,兵马俑的恢宏,大小雁塔的雍容华贵;华清池的羞涩,芙蓉园的磅礴,西安城墙的威武雄壮;楼观台的清高,回民街的熙嚷,八路军办事处的肃然起敬;碑林的隽秀,大明宫的气势,帝王陵寝的森严设计。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景点,下一个目标就是要继续了解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他的不足直抒情怀,为他的历史直接见证,为他的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