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始于夏禹,终于桀,共传 14 代,17 后,延续约 471 年,为商朝所灭。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势力范围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族的核心领土范围大致是由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构成。其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夏朝的都城不断迁移,有阳城(今河南登封)、阳翟(今河南禹州)、安邑(山西运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地。
夏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中国历史开始走向 “家天下”。夏朝建立了官僚制度、赋税制度,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在经济方面,夏代农业有了明显进步,水利是农业的基础,鲧和禹曾相继治水,其治水区域大致在中原地区。夏朝时形成了畜牧业和最早的商业行为。在文化方面,夏朝的文字虽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有夏篆的记载,二里头文化揭示了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情况。夏朝对天地人空间的认识已成系统,在精神文明方面以北极为 “上帝” 的居所,以大禹所居的阳城为地中,以对大地的空间划分为参考进行城市规划。夏朝的物质文明方面,有了明显不同于村落的城市,比较成熟的文字和初步成形的青铜器。城市规划已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模式,代表了古代城市的出现。夏朝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祭祀文化、工艺技术、传统节日、建筑文化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夏朝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特点。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即 “家天下”,这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夏王是最高行政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夏朝设有中央行政机构,对地方主要是通过控制族邦和属国来进行间接统治。中央官制方面,有相、卿士、卜、祝、史、师等官职。“正” 是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如车正负责管理车辆,为刑部司寇、兵部司马,相传薛宰说薛之皇祖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牧正为牧官之长,负责畜牧,类似户部司徒、工部司空;庖正掌膳羞之官,负责立事、任人,如少康曾 “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葵丘之会时,天子使宰孔负责宗庙祭祀胙肉的分配和官职的分配,类似吏部冢宰、礼部宗伯。此外,夏王还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使命。夏朝已具备较完善的刑法制度,启伐有扈氏的誓词中对不效力者要动用刑罚并降为奴隶,如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缪于社,予则帑侈女”。《左传・昭公六年》记载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尚书・吕刑》中提到 “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可见当时已有监狱,对各类刑罚可能也已有规定,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刑法的雏形已具备。夏朝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逐渐形成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僚集团,如《礼记・祭义》中言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
夏朝的都城有哪些
夏朝的都城历经多次变迁。大禹因治水成功被禅位为天子,其逝世后儿子启自立为王,开启 “家天下”。夏朝都城因黄河水患等原因多次变迁。主要的都城有:崇,位于河南嵩山周边,是夏禹的出生地;阳城,在河南登封告成镇一带,是夏禹的都城;阳翟,河南许昌禹州一带,是夏启的都城;斟鄩,河南郑州巩义附近,第三代天子太康之都,后来少康又复都于此;淮阳,少康之都,位于河南商丘一带。少康之父为相,相父为仲康,仲康之兄为太康,太康死后,弟弟仲康继位,但实权被后羿操纵,相与少康被排挤和驱逐,少康逃亡期间,到过纶城(河南商丘虞城)、帝丘(河南濮阳)、原(河南济源)、老丘(河南开封)、西河(河南安阳汤阴)等地方,这些地方因少康居住过,都可称为夏都。少康得国后,还都于斟鄩,一直到夏朝最后一位天子夏桀,斟鄩是夏朝时间最长的都城。此外,夏朝都城还有安邑,在山西运城夏县。
夏朝的经济发展如何
夏朝经济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农业方面,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农业文明有较大发展。大禹 “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水利技术的应用虽非大禹一人所为,但促进了农业生产。《论语・泰伯》载禹 “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庄稼以 “畎亩法” 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朝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产量迅速增加,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手工业方面,获得迅速发展。制陶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部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数量种类多,制作精良,在中原地区同时期遗址中尚属罕见。漆器工艺也有了长足进步,我国最早的漆器实物发现于公元前 4000 年的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进入夏代以后,更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有些中小型墓都使用漆棺,或还随葬漆器,还发现雕花漆器的残迹,反映夏代漆器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夏朝时期,金属器皿已经出现,虽然主要是兵器和礼器,还有少数食具,几乎没有青铜农具,但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手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身份的象征。青铜器被视作沟通天地自然的渠道,很多青铜器上有动物和神灵样子的花纹,青铜器上出现了 “钟鼎文”,可以说是甲骨文的进化形式。夏朝的货币产生传说产生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 “三品”,但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夏朝的文化有哪些特点
夏朝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青铜文化方面,和商朝比较相似但没有商那么发达。主要是兵器和礼器,还有少数食具,几乎没有青铜农具;青铜器被视作沟通天地自然的渠道,所以很多青铜器上有动物和神灵样子的花纹;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手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身份的象征。青铜器上出现了 “钟鼎文”,可以说是甲骨文的进化形式。常见的形式有:鼎、钟、酒爵、阔刀、长戟。神权文化浓厚,夏朝是一个以神权为核心的社会。神权体系主要由天、地、祖先组成。天是夏朝的最高神,也是夏朝君主的宗教权威。地则是夏朝的土地神,夏朝君主和百姓需要向地神祈求丰收和平安。祖先则是夏朝人尊崇的神灵,夏朝人认为祖先可以保佑他们的后代和家族。神权文化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礼仪等各个方面。传统文化色彩浓郁,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先民们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如《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夏文化的重要资料。夏文化的传统性表现在礼仪、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夏朝的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对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诗经》的文学风格和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等。
夏朝的疆域范围是怎样的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国君居住过的地方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由于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后世记载的史料也相当匮乏,且文献记载与考古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目前完全搞清夏朝疆域还不太可能。但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豫晋其他地区及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省与狭义的中原交界地区都在夏王朝的政治疆域之内,这当没有疑义。因为夏王朝的政治疆域不光是夏人或夏族的活动区域,而且包括那些与夏同时存在的,接受夏王朝政治统治的方国、部族地区,如商人先祖活动的先商文化区域,周人先祖活动的先周文化区域,皋陶活动地区,东方夷人活动区域,三苗活动区域等。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都城往往都不是一个,夏朝的都城是不断迁移的,形成了以都城的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最初的 “九州” 就是在这种政治地理结构下形成的,其范围远远超过狭义的 “中原”。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政治制度、都城变迁、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疆域范围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其政治制度的演变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都城的多次变迁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政治局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特点则体现了夏朝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成就;疆域范围的确定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地域格局。夏朝的历史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秦朝(Qin Dynasty,前 221 年 - 前 207 年)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建立者为嬴政,共历十五年。
秦国始祖为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周孝王六年(前 905 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 “秦嬴”。前 770 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称霸西戎,位列 “春秋五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嬴驷十九岁即位,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公元前 247 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公元前 238 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自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秦朝。
秦朝建立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又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晚年秦始皇笃信长生之术,差人遍访丹药。公元前 210 年巡视途中病丧沙丘,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改立秦始皇第十八个儿子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 207 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 24 岁。秦三世子婴继位仅 46 天,设计诛杀赵高后向率义军入关的刘邦投降。同年,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秦三世被项羽所杀,并火烧 “阿房宫”。自此,仅仅存在 14 年的大一统王朝秦朝正式灭亡。
秦朝建立者嬴政的生平事迹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 259 年,是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当时异人在赵国做人质,嬴政和母亲赵姬在赵国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还曾多次面临生命危险。长平之战后,赵国要杀异人,异人和吕不韦买通邯郸守将逃回秦国,而嬴政母子则在赵国富豪的帮助下藏起来躲过一劫。
公元前 251 年,嬴政 8 岁时首次回到秦国。秦孝文王继位,异人成为太子,赵国为讨好秦国将嬴政母子送回。公元前 250 年,嬴政 9 岁,异人继位即秦庄襄王,嬴政成为秦国太子。公元前 246 年,嬴政 13 岁成为秦王,因年少国事委托大臣处理,吕不韦为相国。
嬴政 20 岁时,王弟成蟜谋反被平定。21 岁举行及冠礼亲政,平定嫪毐之乱,处死嫪毐,软禁赵太后,并罢免吕不韦相位,将其流放至蜀地,最终吕不韦自杀身亡。亲政后,嬴政广开才路,重用李斯、王翦等能臣,为统一六国奠定坚实基础。
从公元前 230 年开始,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一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统一。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创立 “皇帝” 称号,自称始皇帝。他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防御外敌;南征百越,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
晚年秦始皇迷恋长生之术,多次派遣方士出海求仙药但均未果。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
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为行使权力而确立的中央政府组织。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承天子之命,督率百官,执行政务,相当于幕僚长的地位。太尉是武官之首,掌管武官的任命黜陟,但秦朝是否设太尉存在疑问,统一前夕只有国尉之设,秦朝建立后国尉职衔消失且未见设置太尉。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承相之佐贰,相当于副丞相。其职权管辖范围包括监察百官、主管图籍秘书、督察地方诸郡、接受公卿奏事等。
在三公以下的中央高级官吏是卿,分管国家一部分事务,可分为专为皇帝服务和管理国家事务两类。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和占卜工作;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及地方官员来京的接待;宗正掌君主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等;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设至四十多郡。京师设内史为京师长官,地位和九卿相同。在郡设监御史、郡守、郡尉,负责郡内政治、军事。监御史是御史大夫的手下,相当于纪委;郡守为一郡之长,权力极大;郡丞协助郡守处理事务;边疆的郡另设有长史负责掌管兵马;主簿主管郡守府中档案管理;郡尉辅佐郡守管理兵士和负责郡内治安。郡以下设县,县设令长,县令、长均由朝廷任命,县上也按照郡的模式设置了丞和尉等官职。
秦朝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继续对外扩张。在南方,秦始皇派大军南征百越。起初,征南大将军屠睢率领十几万秦军进攻百越,但因越族人的顽强抵抗和秦军对当地环境不熟悉等原因,秦军损失惨重,屠睢被毒箭射死,秦军一夜之间杀之殆尽。秦始皇接到战报后并未放弃,秦军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充足准备,带大批移民随军进驻岭南,每占领一地就留下一部分人过日子,以建立后方根据地并及时补充人员。在秦军巨大优势下,越族人屡屡败退,最后岭南被秦军拿下。为巩固胜利果实,秦始皇决定全部南下将士留在岭南,并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将士和移民大部分与当地越族人通婚,经过几代人,岭南真正纳入中国版图。
在北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匈奴人不敌秦军,一打就跑,为保住战果,秦始皇采取与南征百越同样的策略,从中原迁徙大量移民去北方边境开垦荒地、安家过日子。但秦军撤回来后,新移民的庄稼还未收割,匈奴人又杀回马枪抢庄稼。秦始皇只好再次派蒙恬率军北征,这次秦军穷追猛打,匈奴人只好向北迁徙。为防止匈奴再次入侵,秦始皇修筑长城,这道历史长廊成为中原农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形态的两极化象征,也暗示着两大民族冲突发展的天然界限。
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商鞅给秦国创造的体制虽在统一过程中很管用,但统一后却显得僵硬。秦国统一的是领土,人心并没有归一,统一之路血腥,各国百姓对亡国心存不满。文化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表面是烧书杀人,实际是对文化的毁灭和愚民做法。秦国偏离周朝中心,本就不是战国时期思想的发源地,且没有出过真正的思想家,统一后不吸取先进文化,注定难以长久。
封建制度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秦朝首创从家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进步,但引起贵族甚至下层的抵制。继承制度也存在弊端,立嫡或立长都没有具体的才德衡量标准。秦国的法治推行多年,但在和平时期难以统治万民。秦领导人素质的变化也影响了国家的命运。
此外,秦朝的暴政和对人民的剥削明显,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刑名多且量刑定罪重,法律制定不平等,实施过程中区分三六九等,让人不满。例如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大兴土木修建长城、宫殿等工程,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内部矛盾如赵高之乱等也加剧了秦朝的危机。
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秦朝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公元前 221 年,齐国灭亡,秦统天下。王贲与李信在攻占辽东和代地,俘虏燕王喜和代王赵嘉后,又于公元前 221 年率兵自燕国南下,攻入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秦国实现一统天下。同年,秦始皇确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命为 “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朕” 等事项,并在咸阳宫主持召开廷议,讨论国家统治方式,丞相王绾等主张沿用分封制,廷尉李斯则主张推行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朝堂上再次讨论分封制,李斯坚决主张郡县制,并建议除秦国所记史书之外,其他史书一概烧毁,普通百姓不得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等,即 “焚书”。
此外,秦始皇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建设。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推行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常使用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拓展疆域。修建万里长城、灵渠、驰道等重大工程,加强了北方防御,便利了岭南地区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朝代,虽然国祚短暂,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秦朝最终走向灭亡。这一历史教训也提醒后人,在国家治理中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暴政和文化毁灭,不断完善制度,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看到这里还是没找到你想要的资料?不妨看看【笔灵ai小说】里的【小说素材库】里有关历史人文的资料。
【小说素材库】:
三、历史上第一位女使节——冯僚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力,许多人才都被埋没了;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有的妇女才得以施展才干。西汉时的冯嫽就是这样,她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西域,是我国最早的女使节。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一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
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汉昭帝末年到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加给他一个封号。
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优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分,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更多相关经验分享: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脚女人
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妓
更多相关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