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带着月亮去逛地摊,想给孩子买个荞皮枕头。
我一路左顾右盼,东瞅西逛,腾出一只手拉着月亮在拥挤的摊前艰难而快速的移动。小孩子步伐小,大人走一步他得迈两步,加上摊位摆的低,小朋友都能看到,于是一路上对这个恐龙感兴趣,对那个小熊恋恋不舍,没多久就越走越慢。
我明明知道出来是要买东西的,于是越逛越没有耐心,越慢越有了脾气,只得连拉带拽拖着他走。
走着走着,对面过来一位40岁出头的夫妻,一边遛狗一边悠闲的逛。月亮看到小狗走近了,嘴里念叨着“小狗,小狗”,然后抬起了脚去够。
遛狗的阿姨眼角瞟到了,马上转过头来尖着嗓门大喊:“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我们小狗没欺负你,你踢它干什么?怎么走路的,家长也不看着点!”
我低头看到,其实月亮和小狗还隔着两个人的距离,完全没有够到,更不用说踢。
我有些尴尬,于是低头一边拉着他走一边说,“我们快快走吧!不可以欺负小动物噢!”
等走出了十多米,还能听到那个阿姨在尖着嗓子喊:“什么家教,连父母都不会做!小孩子教成这样!”
说实话我确实脸红了,特别的丢人,词穷脑钝到不知道怎么反应怎么接话。
过了一会,我冷静下来,就把月亮拉到一边,弯下腰跟他说,“你不可以主动去欺负小朋友和小动物,小狗牙齿尖尖,爪子尖尖,如果你踢到小狗它生气会咬你的。”
月亮的注意力明显还不在这里,他心不在焉的“噢!”,眼睛滴溜溜到处看。
我把他脑袋掰过来,“看着妈妈的眼睛!”,等月亮正视到我,我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这次月亮点头,我确定他听到了。
其实这是特别小的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我拿出来说,而且也特别丢人,丢人到我不好意思讲出来。但是后来细想,那位阿姨护狗心切,言语上让人不舒服,可是我的做法也很欠妥当。
这种生活中的小冲突不知道有多少人遇到,这里希望给大家些客观实用的处理方法。
1:教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感。月亮喜欢小狗害怕大狗,可是他不懂得喜欢可以用摸、用看、用语言夸,小孩子会用他的方式表达喜爱,可是这种方式或许不妥当,所以教给他“喜欢狗可以看看它夸夸它,轻轻摸它”。
2:遇到冲突后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教科书。你要代孩子致歉,要安抚自己的孩子。比如刚才那段经历,我最欠妥的是,没有当即给小狗主人道歉。可能我说了“对不起孩子不是故意的”,对方不一定领情,但这不是为了让对方原谅,而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示范。
3:冲突没有圆满解决时,需要暂时讲孩子带离现场安抚他。我们不要逼着孩子马上给小狗道歉,给阿姨说对不起,有时候孩子也知道自己可能错了,但是他更无措,我们成人都有难以面对的尴尬,又如何能将这么小的孩子带到风暴中心去承受?
4: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也就是回到第一点,不过这个是补救措施。比如月亮一边吃饭一边玩,我看到他把手里的饺子递给我,却不小心打翻了碗,这时候责怪孩子没什么用,除了发牢骚和树立成人所谓的威严,对孩子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不如试着问他,“你刚才是想喂妈妈吃饭,才不小心打翻碗了吗?谢谢宝贝的饺子,那你下次要胳膊抬高一点或者把碗往旁边挪一点,好吗?”
有人说,孩子生来是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他教给我们用耐心,温柔的方式对待他,他教给我们用最大的责任心承载他十多年的成长,他教给我们珍惜当下,慢下来,慢慢等他长大,慢慢陪他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