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一系列文章取自我在2013年出版的《一个人的出版史》一书,完整说明请参阅2012年序;您可以免费下载本书简体完整版ePub或PDF,其他阅读和下载渠道则请参考介绍网页。简书版完整列表在此。
寫於2012年10月17日######
<br />
「蘇公(按:蘇拾平先生)最近犯一個口頭禪,開口閉口就『台灣出版產業鏈正面臨崩解的危機』。」
昨天大陸的百道網上刊出一篇名為「<a href='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9244/'>苏拾平: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a>」、對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長蘇拾平先生的報導,其中提到「台灣出版產業鏈正面臨崩解的危機,要從發行的基本模型已受到破壞開始講起」;其實不僅台灣,全世界的出版業都一樣。
我在比較傳統和數位出版的時候常常說,傳統出版和印刷是一門傳承上千年的行業,已經有一套非常固定的產業鏈、製作流程、以及商業模式;這麼說有兩個意義:
- 基本上從「想出書/雜誌」到「把書/雜誌做出來賣」已經有固定的軌道;中間的差異只是投入資源的多少、操作手法高低、以及最後賣得好不好而已,至於怎麼做、怎麼印、怎麼賣都沒有太大的意外。這是優點(一切有跡可循)、也是缺點。
- 所謂缺點,就是整個流程之中沒有秘密、也沒有「技術領先」可言,要從起跑點就脫穎而出,除了掌握好賣的內容、以及過程之中的用心之外,揮灑空間不大。
現今的數位出版商業模式,與其說跟傳統書籍一樣,不如說比較像電腦軟體;更糟糕的是,商業模式中的「製作工具」和「流程」兩個要件都掌握在少數幾家公司手上,而這兩點又緊緊相扣。
舉例來說,免費和收費數位出版品的工具和通路就完全不同(在此先不考慮互動之類的技術差異):
- 免費:只要用任何軟體編輯好,然後「列印」成PDF、HTML、ePub、甚至純文字格式即可,額外的工具成本近乎沒有,但這樣出版的東西不太可能收得到錢。
- 收費:最基本的依賴因素是幫你處理上架和金流、讓你收得到錢的通路,像是蘋果iTunes、Amazon、Google Play等等,要上哪個市場,就得做成它能接受的格式;而要做成那樣的格式,就會限制你能使用的工具和製作流程。
當然,你硬要用免費的方式做收費的東西(反之亦然),沒人攔得了你,只是看會不會浪費成本和力氣、有沒有其他行銷或營收考量而已。
說了上面這些,我的重點在於數位出版的發展,引進了許多傳統出版業所沒有的觀點、以及全新的遊戲規則,打破了原本「出版者 ─ 印刷廠 ─ 通路商 ─ 書店」的黃金組合。由於目前大多數的傳統出版者都缺乏數位製作能力和知識,所以如果要做的話,在「印刷廠」(數位版製作者)的階段就已經脫離掌控;而之後的階段又有太多只有數位出版者才知道的陷阱,這可以說是傳統出版業抗拒數位化的原因,也是結果。
所以,「台灣出版產業鏈正面臨崩解」是事實,但很少人知道怎麼因應。報導中蘇先生說的:
從供需結構來看,眼前有兩個門檻要跨越。一是要有足夠數量的人擁有閱讀器。二是要有足夠數量的新書供應。現在是供需兩方按兵不動,互相觀望,所以沒有良性發展。
是正確的,但這還不是最大的重點;文中也提到的「如果出版界不團結起來整合,還有誰可以整合呢」才是重點。
重點是,很遺憾的,出版界是不會主動團結起來整合的。
為了自己現實的生存和利益著想、為了不讓競爭對手獲益著想、小出版社為了不被大出版社擠壓著想、大出版社為了不讓小出版社趁機迎頭趕上著想,出版業是不會團結起來整合的。
說實在話,這一點我很悲觀。這兩年,我看過太多出版業界在數位領域互相卡位、互相擠壓、互相抵消各種努力的現況。
閱讀器的數量早已不是問題(會在2012年的今天談閱讀器數量的問題,就已經有點脫節)、新書數量也不是問題,台灣出版界以書養書的書海戰術是有名的;問題在於出版業者簽了數位版權自己不做、也不願釋出給別人做、佔暢銷書多數的翻譯書拿不到(或是不願意多花錢拿)數位版權。
雖說如此,這篇報導的內容我是很贊同的,尤其是這一段:
編輯力的具體內容,大約包括選題定位、讀者引領、編輯技術與成本控管等四項。這需要見識、眼光、美感和靈活的調度能力,也需要有基本的財務概念。
過去二十年中,台灣累積了一群兼具這四種能力的優秀人才,與歐美或日本的編輯人才相比,不但毫不遜色,甚且過之,這是台灣出版業的最大優勢,千萬不可中斷。如果埋沒了這些技藝,台灣出版業也就暗淡無光了。
把編輯力列為重要的出版資產與社會資產,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事情(請參閱前面「The Magazine」這篇的後半段與相關連結);雖然目前數位出版造成了編輯技藝與能力的斷層(例如知道JPG和PNG圖檔差異和用法的紙本編輯就很少),但長久而言,編輯仍是數位和紙本出版的骨幹,也是將來數位出版技術普及之後的決勝關鍵。
回過頭來說,面對出版產業鏈崩解的問題,因應的方法不是等待出版業「團結起來」,而是業者陸續醒悟即將來臨的改變,願意嘗試不同的作品形式和市場結構;這一點不需要大家團結同時發生,但必須是各家出版商主動面對改變、願意投入資源在轉型上、無懼於陌生的市場和技術、而且能夠調適數位出版所帶來的組織變革和內部權力重新分配。
(最後一點其實是個很多人看不到的大問題,這裡先跳過。)
我相信,與其觀望等待大家一起做,不如自己先做;如果有很多人願意先做,就不會有「團不團結」的問題了。
我很尊敬蘇先生,不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先前大雁出版基地對於數位出版好像是沒什麼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