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到哪里去了
口 钮海津
这里属广州的西部——荔湾区的西部,雅称“花地”,俗称芳村,我称“西西里”,哈哈。
话说光绪十五年,即公历1889年,一批生活较为富裕的广东华侨家族邝氏的二十家人由祖籍四邑迁到了广州珠江西岸的聚龙村。
在此十年前,即1879年,邝氏家族就买下了这里的200亩地,陆续建起了整齐划一、外观设计一致的青砖瓦楼, 它们前后三排共21座, 每座两百多平方米,开始了邝氏在广州的生意和生活。
然后,村里的几位族头还成为了清末民国期间的南粤商界巨子。
然后,经过连年的战火和政运,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事渐渐渺无。
几年前,2008年期间,我从报网上就知道了“广州芳村的冲口街与招村之间,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龙古村,原存21座,现余19座”。
听说,邝氏三兄弟置地建设的家族居群成井字型布局,布7条街巷,各号分前、中、后三排,还有两座炮楼和一间小学。
家居的建筑较有特色,前门多有趟栊,有精致的木雕和满洲窗,外立面有雕花封檐板、彩色绘画、灰雕,仍保存完整的传统历史风貌。
好吧,去看看。
查阅百度地图,聚龙古村座落于花地大道的东南地带。
直至最近这一两个月,我天天在花地大道往返南海区和越秀区,于是“决心”在无公干的周日前往探访聚龙古村。
没想到,第一个周日没找着它。
从花地大道往三四条横路轮番出进,既没有看到指示路标,也没有能直接告诉你准确方位的路人。
为什么没装汽车导航?因为在前年去探访四邑的一个古村时,被车载导航导到一条宽2米、长3公里的田埂上,导航仪里的那位骚货一路指挥我向前向前再向前,我虽狐疑,但还是信她。
直到路尽头,哇哇哇再向前就是夕阳无限好的黑色鱼塘啦啊,骚货你送我死呀。
当我恼羞成怒地将车倒回到拖拉机道上时,就将导航仪扔到水田里去了,发誓再也不用她了。
前天上网百度,还真有些人也找不到聚龙村。
有可能的是,此地的老“花地人”不愿意外来人打扰他们平静安详的生活区。
那么,下一个周日,我们一定要在花地大道北路的每一个向南的路口再开进去看看,一定要不耻下(车)问。
下一个周日就是今天。我们不停地问路。几经兜圈转路,终于找到了它。
它,聚龙村,就在花地大道北的路里边、河旁边,好找得很!
入目,是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的墙脚都是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图案。
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
从高窗的缝里偷窥房内,屋子里的摆设很一般,估计历次运动把它整得要死,以致值得观赏的东东所见甚少。
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房。
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
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而色衰无光。
二楼一般有五间房,彩窗上间或嵌有诗句。
其中,16号、17号、18号和19号房屋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内部结构保存得较为完整,都是青砖、岩石、木结构,入口设腰门、趟栊和厚木板大门,屋内镂空雕花花罩和彩色西洋玻璃熠熠生辉,屋檐上精致的西方雕塑装饰图案别有风致,与广州城内的一些西关大屋相似。
嗯,古朴,风雅,有文化,这旮旯值得来看看。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
聚龙村12号楼主人邝伍臣,创办过“邝美南兄弟鞋厂”,产品曾远销东南亚;
他还在市区开有“天元茶楼”供人们叹茶聊天,这个茶楼就是现在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
呵呵,金字招牌的“清平鸡”原来源于此处。
聚龙村1号楼的主人是邝觉明,曾在广州太平南路(现人民南路)经营过10多栋商铺。
聚龙村21号楼的主人邝衡石,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曾在香港创办“丽兴金铺”, 在港澳穗专营黄金。
聚龙村3号的主人邝其照,乃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
不知道他是“商而优则仕”还是买个官玩玩儿呢。
有人说聚龙村在当年也搞过“生菜会”(始于南海府辖地的一种喜庆节日)。
每逢到了“生菜会”的日子,热闹非凡的舞狮、比武、大戏纷纷聚集到村前,舟楫纵横、出江入河地迎来送往。
村里的石板路新旧搭(粤语:新的和旧的),巷子齐漆漆(粤语:整整齐齐),灰墙纹路清晰,木窗精致小巧,像陆游说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花地河畔的醉观公园是广州芳村的历史名园,原为清代芳村花地八大园之一,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诗词。
补充一句,芳村可不是一个村的概念哈,它于其时相当一个县,比全国大部份的县要繁华。
康有为年幼时曾在小蓬仙馆读书。据载,清光绪十三年康有为曾寄居在芳村醉观公园前身万松园,写下《人类公理》一书。
一村民说,1949年,南粤解放初,来了一批南下广州做生意的上海人,他们就租住在聚龙村里。(现在呢?)“早就没了”。
沿路找古迹:
蚝壳屋;
古榕;
鹤洞公社旧址;
协同和柴油机厂;
毓灵桥,聚龙桥,跃龙桥;
基督教堂;
醉观公园,小篷仙馆;
戏场和书斋,青龙和白虎;
康有为幼年上过的学堂——现在叫“康有为纪念小学”
……
有的还在,有的不在了,都是些令人沉思的故地,洛阳亲友如相问,呵呵,相机谋杀了好多咔嚓咔嚓。
具往日,南北交战,日寇入侵,内乱连年,私产公有,运动整人,邝家族生意不济、生存不易、生活不利,已经失散N多年了。
苏轼说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的《水调歌头》比较乐气,李白则干脆利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我的吧,比较伤感——
翘尾屋檐,瓷画檐墙,上锁木门,无波河涌,二月寒风在时隐时现的温阳下流淌。
冷寂村屋,清廉巷道,空萧戏台,无声院叶,聚龙村邝氏家人你们都到哪里去了。
是为我离开这里时默作的《故园伤心地》。
2012-02-17
https://book.yunzhan365.com/lews/gbyt/index.html 探访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