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我们中国的文化遗珍,今天已经所存无几了。数百年间,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它的蒙难、散佚经历,令人痛心又气愤。
《永乐大典》算是一部超级百科全书。几乎收录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类书,除经史子集,还有戏剧、佛道经书、工、农、医等,内容庞杂,体量浩繁。
说是一部书,其实近四亿字的内容,分成11095册。跨越年代从先秦到明初,可谓包罗万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
我们知道,编纂《永乐大典》,动用人力两千多。都是文士、大儒。所有的文字,都是靠人工誊录。明初第一大才子解缙,永乐帝的谋士姚广孝,都是中心人物。
最初这部大典,被存放于南京文渊阁。当时皇家藏书楼。后随着永乐迁都北京,它也“落户”紫禁城了。明嘉靖皇帝酷爱此书,常视其为“枕边书”。命人誊抄《大典》,为嘉靖抄本。
到明末正本已不知所踪,副本也屡遭不测。乾隆皇帝下旨编纂的《四库全书》,一方面借鉴学习了《大典》,另一方面《全书》的问世,使得《大典》遭冷落。
大臣偷书成窃贼
从清乾隆年间,陆续发生大臣偷书事件。据说有个《四库全书》的编纂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拿出六册《大典》回家,准备阅读。事有凑巧,偏就有一盗贼光顾,成功窃走。还好,由于风声太紧,那贼见无法脱手,就将书放在御河桥上。不过,那个大臣不仅遭受了乾隆的怒斥,还被罚俸三年。也是咎由自取了。
乾隆之后的清朝,越发衰朽,《大典》的厄运不可阻挡了。道光之后,《大典》就成了过气的“明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缺乏看管,就有人惦记。据说有的大臣,“行事周密”,连续作案。当时这套书,被存放在翰林院。即今天的北京东交民巷附近。
偷书大臣会在早晨上班时,带上道具——一个方布包裹。其实是棉袍。下班时,穿上棉袍,包裹变成了“战利品”。有人长期“坚持不懈”,一人就偷了一百多本。
一万余册的《大典》,在光绪皇帝时,只剩不到五千册。二十年后,翁同龢再次清点,竟只有800册了。丢失速度,何等惊人。但更糟糕的,还没有到来。
侵略者的焚烧掳掠
从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起,我们的国门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打开。在生命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的时候,这些文化遗产就更是难逃劫难了。
据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闯入北京,后面的事就不难想象了。很多《大典》落入英国人之手。而《四库全书》则被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典》遭到了更惨重的践踏和抢掠。有的侵略者,只认珠宝,不懂文化。《大典》就成了马槽的垒砖。有的则略懂其价值,抢走收藏了。
国人倒卖洋人收购
经历过太多战火的《大典》,早已“骨肉残缺”。国内留存的已然少得可怜。可难以阻挡一些,想发财的人,将手中的珍贵典籍,贩卖出去。
民国初年,有个叫董康的中国官员,竟专程赴日本贩卖《大典》,共计17册之多。为了钱,他也是拼了。日本人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大典》的追购。当时有个东洋文库,一直“致力于”这个事情。
《大典》遭受了这许多劫难,偷盗,战争等,几乎使其荡然无存。想想我们中国的文化宝物,被外国侵略者掳去,流落异邦,让人痛心不已!
解放后,我们国家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成功收回了两百余册。另有一部分,散落在国外。希望有一天,它们都能陆续回到,它自己的家乡,我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