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卢秀梅《给教师的建议》第8篇读后感

              评价的分量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一般追求事实求是,学生考多少是多少,觉得分数最能反映一个学生近期学习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在《评分应当有分量》一文中说:“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评分才能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对学生知识的评分问题,我们老师到底该怎么做呢,并注意哪些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评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从没有对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回答评过分,而总是对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予以评分,且评分要包括好几个项目如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实践性作业等。这些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注重了学生的课外积累和综合素养。

        据我了解,一些大学院校已开始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上大二的女儿曾告诉我,她所就读的学校对学生就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比如学科的成绩由平时作业、平时课堂表现、期中期末测试按比例折分而成;比如公益类积分人人都要有,今年寒假学校下发了招募讲师的通知,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报名竞聘,为已退役的成绩较差的大二学生网上讲课。女儿看到通知后很激动,很快报了名,并兴奋地告诉我:“如果竞聘上并完成任务就可以给个人公益活动项目加4分了!”后来女儿告诉我,每一个学科报名竞聘的学生都不少。学校统一的这种评价制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大学生如此,小学生中学生也应该多参与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年寒假,我校班主任袁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口语表达的实践性作业一一在春节那天每人录一个出镜的小视频,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拜年,学生们参与率百分之百,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就该纳入学生的评价,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能掌握好知识,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也就是说,决不要急忙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因为我们要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学生受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感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处于麻木的状态,苦闷和抑郁会使人的神经中枢不再促使智慧去劳动,反而像是把智慧禁锢起来了。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我们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我们要使学生的这股内在的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这股力量就来自我们老师对他的一个积极的、好的评价。

        “第三,如果你发现学生的知识含混不清,发现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念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做任何评分。”这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神生活,甚至他的眼神都可以说明他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如果我们发现学生没有准备好,就不去评价,等学生有了知识储备之后再去评价。

      “第四,应当避免提出这样一类问题,即要求的答案只是十分准确地重复老师讲解过的东西,或从书本上背熟了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灵活对学生评价,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转化与思想的深入。

        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要有分量,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要让学生不断拥有一股股强大的前行情感力量,要为学生成长奠基。如何评价学生,是值得老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