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课堂
一一《关于获取知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学生背熟了所读的书,或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迅速回答问题,是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不一定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要使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的欲望。
特别是在现在的双减背景下,灌输式的、条条框框式的、机械的、应试的教育将不再适应以后的中高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可见,老师设计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是课堂的根本和主线,就应该以问题驱动课堂。
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校邀请省教育专家崔成志为我们指导谐振课堂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以问题来驱动,由“驱动、调控、总结、转换”四个环节,教师布置好学生的任务之后,一般不要再打断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老师布置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要求,有时间的约定,问题驱动要书面化。课堂上只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坚决不能说,给学生说话、讲解的机会,真正达到师生和谐共生、和谐共振。三年来,我校老师们一直努力追求谐振课堂的高效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当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时,我习惯性地会问学生:“你们需要时间思考吗?”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回应,有时他们会说:“不需要了。”有时他们则会说:“要。”这时我会给学生预留下思考的时间。遇到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此时,老师可以加入任一小组,了解他们合作互助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慢慢地,一些学生由一开始的全盘接受到学会质疑。在本学期期末复习时,我为学生点拔课本后面附带的补白知识时,成绩相当不错的艺澎同学就当堂质疑:“为什么这里是补语不是宾语?”我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认真思考了,便当即表扬并追问:“问得好。大家都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谁来率先解答?”全班学生一下子沉入深思,有些小组开始自发讨论,问题得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让学生从迷茫学习者、孤立学习者变成真实学习者,最终变成协同学习者,实现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成为自主创造的深度学习者,使学生在思考和问题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