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外附小西宸王彬如3.6《蚕的一生》教学反思

1. “变态发育”的课堂小风波——化尴尬为理解力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这俩词,简直就是课堂上的“经典笑点制造机”!果然,讲到这儿的时候,底下立刻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嘿嘿”、“噗嗤”声,好几个孩子还挤眉弄眼的。这场景,估计当过科学老师的都懂,看别的老师的反思也总提到这个困扰。这次我没像往常一样简单制止或者一带而过,而是换了个思路。

我特意点了那几个笑得最“放肆”、表情最“丰富”的同学站起来,直接问他们:“来,别光顾着笑,跟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们理解的‘变态’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啊?” 被点到的孩子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但在我鼓励下,他们基本都能说出类似“就是样子变了”、“变得跟原来不一样了”这样的意思。嘿,这不就说到点子上了嘛!让他们自己把“改变形态”这个核心概念说出来,效果比我干巴巴地解释十遍都强! 一方面,这相当于让同学帮我向全班做了个生动解释,大家听得更明白、印象更深;另一方面,对这些笑的孩子自己来说,当众把“变态=改变形态”说出来,他们自己瞬间就理解了科学术语的本意,明白了为什么科学家要用这个词,而不是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好笑的那个意思。这个小小的互动,感觉比强行要求“严肃认真”效果好得多,既化解了尴尬,又加深了对关键概念的理解,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以后遇到类似容易引起歧义的科学术语,这种“直面问题,让学生自己解释”的方法值得多用。

2. 养蚕成功的“甜蜜烦恼”——蚕卵的“归宿”难题

这次养蚕实践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孩子们也真的非常投入。很多小组都成功地把蚕宝宝养大了,亲眼见证了它们吐丝结茧、化蛹成蛾、交尾产卵的完整生命轮回,观察得非常细致,这份坚持和收获特别值得肯定!但是,成功的喜悦之后,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摆在了眼前:成千上万颗蚕卵怎么办?

孩子们完成了观察任务,成就感满满,但面对那一盒盒密密麻麻的新生命(卵),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犯了难。很多同学很自然地把装着蚕卵的小盒子交还给了我:“老师,我的蚕产卵了,给您!” 我这办公桌、实验室角落很快就堆了不少。说实话,看着这些卵,我也挺“头大”的——这么多卵,如果条件合适,过段时间就能孵化出无数条小蚁蚕,我这小小的办公室哪有地方和精力去照顾?更关键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态度很明确:“养一批,让孩子体验完整过程就够了,家里实在没地方,没精力再养一轮了。”孩子们夹在中间也很无奈。

孩子们带着任务和热情养蚕,任务完成了,热情可能也消退了,但生命的延续才刚刚开始。这些卵,直接扔掉感觉对生命不够尊重,也违背了我们科学观察和生命教育的初衷;继续孵化饲养,无论是学生家庭还是我这里,承载能力都严重不足。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但也实实在在地提醒我:下次再组织类似养蚕活动,必须把“善后”方案提前想清楚、安排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