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让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在《挪威的森林》里,讲述了渡边和直子,绿子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他和他周围的朋友的过往、成长以及死亡。
沉浸在都市和命运泥沼中无法自拔的青少年,于无声处,总会让我为之震动和感动。
大概是离开学校不久,对于书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清晰得感同身受。成长是个咀嚼不尽的话题,青春永远是生命中最动人的底色,我们渴成长,我们又拒绝长大,我们执着于消逝于岁月中的童年时光。有的人断然放弃新生选择沦陷,有的人踽踽独行渴望坚强,青春总有不可愈合的硬伤。
《挪威的森林》在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掩藏着生活的存在质感和生命的伤口,有别于单纯的青春爱情小说,村上春树描写的是都市年轻人情感的痛楚和生命的苍凉深刻。小说主人公回忆时的那段景物描写更像是对曾经过往的代言:
即使在经历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的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10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
青年们在岁月中悄悄成长的狂喜与刺痛,那种怅然若失衡量着失去与获得的比例和成长的代价。我们终究长大了,我们终究要身披铠甲。渡边过着水一样的生活,褪去青涩的面孔看不出年少时追求梦想的锐气的痕迹,每天随着时间沉沦着,甚至多年以后,连直子的记忆都模糊了。对宿舍生活和大学生活充满讽刺的渡边看似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这种“消极”是抗争还是堕落?那又有什么重要呢?
米歇尔·福科认为,人是短命的历史的化身,脆弱得转瞬即逝,人死了这一主题弥漫在《挪威的森林》里。作者描写了很多人的死亡,年轻的生命静静的退出渡边的生命中。好友木月在和自己打完桌球后自杀,没有描写渡边有多伤心,只是从此,渡边决不轻易再碰桌球,木月的死使木月永远停留在了美好的17岁,而渡边也认清了一件事“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而后直子,初美的自杀,又使渡边认识到死亡可以永远保护一些活着不可能保护的东西,然而至此我们也终于看到了渡边生命的韧性和其生存体本身要求的意志,因为他还活着,努力地活着,而且玲子说,还要幸福,连我们那份一块带着。
在《挪威的森林》中,似乎只有绿子是一个有温度的人,生活得很用力,也努力的救赎渡边。
渡边后来经历了朋友的离去与情人得分手,但是面对朋友的非正常死亡他不知所措,在迷茫时他听到了绿子父亲咀嚼那根黄瓜的微弱声音,体会到了生命的张力,最终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表现出了刚毅、清醒和如释重负般的释然。
生命总是这样可爱,哪怕声音再微弱,都会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直子因为无法与社会沟通,在一天清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玲子带着那么一点希望,走出了阿美竂的净土。
生存之道是在饱受生命艰辛历程之后显现出的刚毅和冷静,这是人生无奈的真实状态,承载一切苦难,在自我分裂后的自我统一的追求,正如涅磐而出的凤凰,那浴火带着原罪和新生的光芒。
《挪威的森林》中震撼人心的是主人公那种旷世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所体现的是整整一个时代。
孤独可能是因为找不到知己,也可能是与社会格格不入而被孤立,可是人始终是要生活在人群中,所以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渡边与霍尔顿都有厌世情绪,然而又都有一丝希望,所以他们寻觅着理解,寻觅着爱。
绿子与渡边第一次对话时,问渡边“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吃饭,喜欢上课时一个孤零零的单坐?”渡边回答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对话,绿子成为了渡边孤独的救赎,对于渡边来说,绿子就像太阳,散发他所渴望的光和热,可是沉浸在直子的情感和困惑中。
《挪威的森林》是跟着读者群一起打卡完成的,之前也有在喜马拉雅上听过,对于日本作家村上的细腻甚为喜欢。不深不浅不咸不淡,流水般水到渠成。
生活是这样前进的,一边毁灭,一边新生,有些东西要一辈子去珍惜,有些东西不得不放弃,同样,有些东西可能要用一生去忘记。但是,世界上毕竟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寻找,去感悟,所以,相比较飞蛾扑火的凄美,我更欣赏破茧为蝶的勇气,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夕阳落下还会再次升起,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都有希望。
今天爸爸说了一句话,甚是感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对于父母的理解,我心里很是感激。今天所有的选择,我都要为之承担,不管怎么样,只要走出去了,那就是路。
那么,加油,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