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戏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忍东风。— 题记

  古韵调十足的戏曲,到现在,也受小众人欢迎。古学今用,才是考古意义所在。

  风雅俗年,秦至唐,有了戏形;到元朝明朝正是雅俗同赏,戏曲正荣之时;再清年间更是人外有情,扣人心弦;民国间,奋战涌情,一场场革命胜败历历在目。

  从秦朝到民国年间,历史书一翻即过,好在戏曲将这些细痕计录下来。秦皇素来爱听戏,听着满腔秦调,搬弄着架势,那古韵律唱的江山宏,唱得美人泣,怕是只有古人才最会欣赏了。越过历年历代,观如今的戏曲,哪还有半些古人风情。京剧、黄梅戏、昆曲,豫刷等都经后人改曲删谱。新的乐章再不能与之比拟。我想着,这“新”倒也应当是添上国乐,创新典舞,再与那原来色泽的戏腔子古今合一,才是真的“新”戏,而不是东涂西改串成个没所谓的东西。中华流传到当今,咱们的戏乐典籍子少之又少,若是给人窃了去,还有几人记得起这是“戏曲”。

  遥水天芳,梅花出戏,佳人踏雪征徒,戏曲意义归在何处?

  古人讲究情,有悲情也有欢情,他们将这些可贵的情寻觅了寄托之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梅兰芳抗日中不屈,在戏台上为日本人演唱最后的一曲,随后焚烧高台,同归于尽。为耻辱而战,然谢幕得最悲凄,这将戏曲提了一高度,称得上是“民族魂。”新中国到今天,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戏曲的意义,就在这—为了铭记,为了悼念。它更曾赋予过诗词荣耀,唐代瑶梦序就用戏念白过《长恨歌》,让整个唐朝都不亏待才子,守护住了“唐朝的繁荣”。古腔难学,其精华只能由我们“建新存古,”加上新的元素。

  在《梁红玉》和《打金枝》里能看到南国鲜花的影子。越调昆腔,《秦琼卖马》也正紧扣于“新”这一思想。一曲想思,古人动容,一曲街楼,今人佳赞。学不得全面的戏楼之音,我便让古人也喜,今人也爱。古今贯通,人们挖掘风尘满载的古典文化正是认为古人的心思巧妙,心灵手巧,这些文化和经典必当从他们手中学起,而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华夏更是一个完整而强盛的时代。

  我今天也就单单拿了众多文化遗产中的戏曲来说,正是要结合前人智慧,增添现代气息。

  一曲“新”戏,唱动古也唱动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