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先生与文化传承

      《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们先介绍故事里的几位配角。

        毛苌:西汉赵人,由于承继传播《诗经》的伟大贡献,倍受世人尊敬。

        贯长卿:西汉赵人,贡献同毛。

        颜    芝:西汉河间人,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私藏《孝经》。秦亡后,其子颜贞把《孝经》贡献出来,即《今文孝经》。

        故事的配角都是“大腕”。再说主角,某位私塾先生。没有名姓。只称作:某私塾先生。

        话说某年夏天的某个傍晚,某私塾先生带领学生坐在献王祠外的田埂上纳凉。

        明月林间照,晚风山坡流。

        此情此景,私塾先生没有吟诗一首,而是给学生讲解《诗经》。

        指点文字、挥斥方遒。

        讲完《诗经》,私塾先生又让弟子们高声背诵《孝经》。

        晚风习习,书声琅琅,沁人心脾。

        忽然,私塾先生发现远处柏树下人影晃动。走近一看,竟是已经成为鬼神的三位文坛大腕:毛苌、贯长卿、颜芝。

        私塾先生大喜过望,这是哪阵风把三位大闲送到自己面前。私塾先生连忙跪下叩首,恳请毛苌、贯长卿指点自己《诗经》。

        毛苌略显尴尬,说道:“你刚才侃侃而谈,我们都听到了。不过呢,我们实在是没听懂,就不指点了吧!”

        贯长卿做沉思状,也尴尬的点了点头。

        私塾先生似乎比二位大腕更加尴尬,赶紧扭头看向颜芝,“先生可否为我等讲解《孝经》?”

        颜芝摇摇头,说道:“非我敝帚自珍。实是不知从何讲起啊!你们刚才背的《孝经》和我当年收藏的差别太大。不只顺序颠倒,而且错漏太多。没法讲啊!”

        三位大腕竟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给予末学后进指点,说来有些讽刺。

        有的人说,私塾先生学业不精,胡乱解释经典。但学生背诵的《孝经》与原文偏差又怎么解释呢?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能流传下来的十不余一,就算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断被改变。

        这种改变有些是被动的,比如洪水、火灾、虫蛀、战乱等等。

        有些则是人们主动的,比如修订、校验、查缺补漏。这样还好。

        但有些则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删减、篡改、曲解、夹带私货。可称之为“文化操纵”。

        所以,如今捧在手里的经典,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但哪怕你有幸捧读原版,就一定能理解作者的原意吗?

        我想起了前几年高考中的一件事。某闲人拿着高考试卷,请原文作者解答阅读理解。结果原作者竟没得到满分。

        同一篇文章,因为读者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不同,理解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原文作者解读自己的文章也不能例外。今天写的文章,过两天再看,可能会撕了重写,更何况多年以后呢?心境、状态、文笔、阅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这个故事,作者本意也许只是嘲讽私塾先生学业不精,误人子弟。而我却非要牵扯到文化传承上去,是不是也有点“猪鼻子插葱——装象”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