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驱使着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通过一个预言故事,说明内外动机的转换。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开始是内驱力驱动孩子们在老人家门前玩耍,一旦拿了老人的钱,就是为了钱而在老人门前玩耍,内驱力变成了外驱力,我要做变成了要我做,孩子们玩耍的动力立刻消失。
2.
从这个故事可以引申到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怎么巧妙将“我要你做”转变成“你要做”。
内部动机驱动是“我要做”,满足我的自恋;外部动机导致结果是“要我做”,做好了不是我的功劳,做砸了也不是我的过错,我只是个执行者,我可以“不负责任”。
3.
得到课程,刘澜老师的《领导力30讲》,有十句领导力口诀,其中第三句口诀:你觉得呢?这就是领导动员群众解决难题,通过这句话引导员工接受领导的意图,并在潜意识里将领导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意图,从而把员工真正动员起来。
如果员工对于工作,总是有一种为领导而工作的感觉,那他做工动力就是外驱力,就是要我做。通过“你觉得呢”这句经典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员工觉得这个思路出自我的思考,是“我要做”,满足了员工的自恋,外驱力化为内驱力。
如果不提问,而是直接告诉下属应该怎么做,其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这件事情你不知道,而我知道,而且你需要知道。你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隐含着的假设就不一样了。你提问下属,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件事情我不知道,而你知道,而且我想要知道。显然,“你觉得呢?”,这种提问方式保护了员工的自恋,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工作。
4.
在将来的工作中,下属来请示工作,问:这个问题怎么办?你说:我不知道,你觉得呢?多多引导,让下属有一种我说了算的感觉,激发内驱力,形成“我要做”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