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坚持艺术,坚持自己所爱的事物的人,都有些一根筋。磕磕碰碰撞了头,也不当做是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地做下去,让人佩服不已。
很早我就知道邓肯了,因为曾经读过林怀民的书。已经记不清是记录林怀民的书还是林怀民写的书了,总之在那时读完了之后,为着他们坚持艺术的精神而感动,就去了解了一些舞蹈大师。加上前段时间董卿在诗歌大会上背起了叶赛宁的诗,叶赛宁和邓肯曾经结过婚,重新勾起了我对邓肯的兴趣,就去找找有没有书可以看,没想到,邓肯还真的出过一本自传。
我曾以为,享负盛名的人,一路吃的苦会比普通人少一些。我错了。邓肯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了,“我对父亲一无所知”,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美满。她们常常搬家,过着拮据的生活。即使后来她的舞蹈才华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也过了很长一段生计难以维持的时间。
然而在为着生计发愁的时候,她也不愿意牺牲自己信仰的舞蹈,而去迎合观众,赚取大把的钞票。柏林的经纪人来找她,“把价码抬高到一晚1000马克,并承诺可以先签一个月的合同”,邓肯拒绝了,喊道:“我之所以来到欧洲,为的是要通过舞蹈进行一场伟大的宗教复兴,是要通过舞蹈动作表达人体之美、心灵之美及神圣、绝不是给吃得太饱的资产者作饭后余兴节目!”想到晓松奇谈里,高晓松说,人们批评他说眼前的苟且还顾不上,谈什么诗和远方。但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大家没钱吃饭,还是坚持着弹琴,玩音乐,写诗抱头痛哭。这些心中有信仰的人,不是没有苟且的时候,只是他们把诗和远方看得更重。
哪怕生活很辛苦,经常进出上流社会,邓肯却从来没有羡慕过。她说:“每当我听到家长说要为子女留下一笔钱时,总纳闷,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生命中的冒险精神吗?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每一分钱,只会让他们更加软弱。你能给孩子的最好财产就是让他去走自己的路,完全自立自强。”虽然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年纪小小就放弃学业开始舞蹈教学,但是她拥有的独立思想却并不比那些上层的人低。比起是不是金钱决定我们的地位低人一等,我想我们的思想态度更为重要。
最为感动的是邓肯对于舞蹈教育事业的付出。在她的自传中,常常看到她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而奔波,去找寻有足够经济能力的人支持她,甚至不惜去借贷——“我不得不借利息高达50%的高利贷,支付学生们在瑞士的开销。”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为着学校花了多少精力,抱怨学校像个无底洞,总是不够钱,她只是很坚定地去付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比起那些想做又不做,做了又要抱怨的人,我觉得邓肯太了不起了。
邓肯表演过那么多场,最让她感动的表演,却是在古巴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咖啡馆里。观众是“形形色色吸食吗啡、可卡因及鸦片的人,还有酒鬼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渣滓”。有个人在咖啡馆里弹琴,邓肯就开始起舞。从最初的“鸦雀无声”,到“许多人开始啜泣,当我准备离开咖啡馆的时候,他们都过来拥抱我”。确实,有才气的人需要一个平台展现自己,而邓肯在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都能获得认可,有才华的人,在哪里都不担心发光的问题。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也许是自我膨胀的才气吧。
虽然没有荣幸看过她的舞蹈,但是仅仅是读她的书,都感觉她的舞蹈很美,纯净、不矫揉造作。她的文字并不让人感觉轰轰烈烈,像爱情小说那样荡气回肠,只是感觉很舒服,娓娓道来的故事,不故意渲染自己的苦难,不为自己与上流社会的接触而骄傲。
推荐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