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心理专家李克富老师反复强调:心理助人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切好为人师,都是自掘坟墓。
我不是一位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但即便作为门外汉,我还是把这两句话一字一字、反反复复读了若干遍,然后又装在心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我把自己换位成一位求助者,再把自己换位成一位施助者,如此种种,细细揣摩、感受、玩味了两天,现在感觉似乎悟出了点儿什么。
能够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大多是内心陷于困境,种种繁复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他们的内心是急切的,所以视心理咨询师为神灵,希望从『神灵』这里迅速寻求到一味『灵丹妙药』,一剂下去,药到病除。
然而,心理咨询师面对焦灼的求助者,却不能仅以一颗善良的心去换位思考,听到动情处,给出自己心中蹦出的种种措施办法。因为『他的世界你不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求助者抛出的问题,也是久经年月才形成的。要解决,就要充分了解这个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引导求助者逐步梳理他的问题由来,尽可能详细地还原一些关键场景和细节,由他自己去反思、去追根溯源,直至他自己脑袋一拍、幡然醒悟。心理助人的『助人自助』目的,达成!
求助者的救命稻草,只有一根,便是他自己。
我试着去理解为何终究归于『自助』,为何不能脑袋一热急于施助。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莎翁的同一部剧作,每个人经历不同、站位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不同、认知不同,便出来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哈姆雷特』。
更何况一位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咨询者,仅凭其只言片语,短时间内怎么能真正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呢?
而如果在没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时,便唐突给出施助策略,恐怕即便是正确的,也会是无效的。
正确的,未必是有效的。
所以才有了那句『为什么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心灵拷问。
道理,无论你信或不信,它就在那里。
它走它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你们彼此致敬,却难以敬出『交集』。因为你有你的世界,它难以在你的世界扎根、萌芽、茁壮。
然而有一天,机缘巧合,它像忽然投掷在你心海的石子,在你的内心激起了一道道涟漪,让你为之一动。恐怕,从此以后,这道理就从书上、墙上、别人嘴里,内化在你的心里,外化在你的举手投足里。
人,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世间种种,要想在『人』这里见成效,就需要闯入其内心,让其心为之动,就像一位捕获姑娘芳心的青年。
就像让许多老师、家长感到困惑的,自己每天苦口婆心讲的那些道理、真理,为啥在孩子那里就是不见效?现在想来,其实很简单,虽然你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你的道理,却不在孩子的逻辑世界里。
你一遍遍说着你的道理,人家孩子充耳不闻,心里盘算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任你『道理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提出了『心灵地图』概念,大意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童年时的经历,形成了一张心灵地图,并靠这张地图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张地图,在童年的环境中是适用的,然而,当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后,需要及时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否则就容易走错路。
然而,很多人一辈子也很难走出自己的童年时的心灵地图。可以说,童年或者过往经历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
姥姥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经历过数不清的苦日子,经历过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年轻时琉璃颠沛、忍饥挨饿的凄惨经历,让她即便身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依然会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感,剩菜剩饭连热几次不舍得倒掉,一旦倒掉便会有极大的罪恶感。儿女送的新衣新鞋,十分爱美的她舍不得穿,自己的旧衣服破洞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当儿女们一再劝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不用再吃剩菜剩饭、不必再缝缝补补穿旧衣。她总会无奈地笑笑说:『苦日子过怕了。』
是啊,苦日子过怕了。那些苦,经由沧桑岁月的洗礼,已经融入她的血脉,怎可能说改就改。除非她在生活中某个契机影响下,主动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 比如某一天,看到同龄人衣着讲究、光鲜亮丽地站在自己面前时,她似乎若有所思,开始修正自己一直坚守的原则,对儿女们想给她买新衣的提议表示认同……
若要醒悟,唯有自醒。若要求助,唯有自救。
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求助者厘清自我,帮助他从现在的时点,转身倒行入仅属于他自己的时光隧道,逐步还原他一路走来的世界,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症结,最终自救。
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