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吴宓的聘书思想斗争了半天,梁启超接到聘书便痛快地欣然接受了。
当然此举与梁启超跟清华的感情紧密相关。
首先,他的三个孩子都求学于清华。长子梁思成1915-1923年在此求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次子梁思永1916-1924年求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三子梁思忠,1918-1926求学,毕业后去了美国西点军校。
其次,他还曾数次来清华做“专家讲座”,梁启超曾说过“我与清华学校,因屡次讲演的关系,对于学生和学校情感皆日益深挚。”
1914年清华建校3年之际,梁氏曾亲赴做题为《君子》的演讲,在阐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大道后,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次演讲对清华学校校风与学风的养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便成为了清华校训,镌刻在校徽之上。
最后,出于对国学的挚爱和发扬光大的目的,梁启超那时其实正打算在天津筹办一个专门培养国学人才的文化学院,苦其宏愿不得实现之际,恰恰此时收到了清华聘书,当然放弃旧构,欣然前往。
王国维与梁启超到位后,清华还欲请名盖当世、外号“章疯子”的章太炎前来聚会。但章太炎与王、梁均不睦,一来反对世间有甲骨文之说,二来反对革新改良,因此不愿与王、梁共事。得此聘书后非但拒聘不就,还把聘书摔在地上狠踩几脚。自此,章太炎失去了清华园一试身手的机会,清华也失去了这位儒林宗师。
仅王、梁二人,显然难以应付各科学业,于是清华教务长张彭春举荐号称“汉语言学之父”的哈佛博士赵元任前来任教,吴宓也举荐自己的同学,时年37岁正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攻读的史学奇才陈寅恪来担当导师。
于是,影响后世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阵容便基本成型了。
清华聘请导师的鲜明特点是,重视真才实学,不轻信文凭。“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有哈佛博士学位,其余几人皆无博士、硕士头衔,陈寅恪甚至连学士学位都没有。尽管他们没有所谓的博士光环,但个个学贯中西,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