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从美国到中国不去繁华都市,反而是去最最偏远的地方,只挑偏僻深山和苗寨,他去的有些地方,甚至连很多中国人都不甚了解...
他吃过生肉,尝过羊的胃液,攀爬过悬崖峭壁...
这些经历,被记录在这里:《黑森中国历险记》
美国人黑森·奥戴尔,求生教练兼荒野向导。一个向来不安分的人,对冒险充满激情,他曾去过猛兽的草原、荒芜的沙漠、传说中的食人族部落...
这次,他来到中国,将去往一个神秘的地方...
千万别以为他是另一个贝爷。贝爷、德爷他们在野外把什么都看成蛋白质,只求生存。而黑森,却是走进当地原住民,和他们一起生活。
民风彪悍,不仅用镰刀剃头,而且是中国,并且还能合法持枪:岜沙。
每一个男生在小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把枪,但是在我们国家枪支是严格管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生活的如此安全美好,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芭莎这个地方,每一个成年的岜沙汉子都有一杆属于自己的枪。
岜沙,在普通话里读:ba(一声),其实在当地人口中,这个字念:bia(一声)。
黑森来到了岜沙部落,他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岜沙汉子,他就必须拿到属于自己的枪。
而要获得这杆枪,必须独立完成一个任务:去深山里,到指定地点捕鱼。
带领黑森的,是当地人老甘,请大家记住他,他本地“老鸟”...
在岜沙的深山,需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这里随时有野猪和眼镜蛇出没。而老甘对“菜鸟”黑森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黑森出发去完成任务前,老甘还特地给他“践行”宴,甚至专门杀了一头羊,请他吃独具岜沙特色的菜肴——羊瘪。
在岜沙羊瘪、血旺是招待贵宾才有的待遇。
而所谓羊瘪,就是将羊胃里的液体取出,然后放入煮熟的羊胃、羊肚,加辣椒、花椒、葱花调味...
而血旺,顾名思义就是羊血放到凝固,再放入辣椒、花椒、葱花,然后生吃...
宴席准备好,两个岜沙人在黑森面前吃得津津有味,并且不停的劝黑森多吃:越吃生,越健康,老虎吃生,老虎有力!
对此黑森面露难色,不好拒绝芭莎人的好意,甚至还要说些场面话:噢,这看起来很好吃!
就在伸出筷子的瞬间,他又忍不住改口:我少吃一点,好吗?然后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至于口感嘛,黑森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吃了这顿生猛的饭以后,黑森就要出发了。不过在进入深山之前,黑森需要带足装备:刀、渔篮、生活工具,以及防身用的火枪。
而为了减轻装备,黑森一行人没有带任何食物,得靠水吃水,遇虫吃虫。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甘来说,只要看树干的纹路,他就能判定里面是不是有肥美的虫子。
而随着黑森一刀劈开验证了老甘的判断,果然,一条乳白色的大虫,在树干里蠕动...
黑森刚把虫拉出来,站在一旁的老甘,有点着急的催促道:吃,快吃。
肌肉味?嘎嘣脆?
黑森反复观看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咬了一小口,然后快速的递给老甘,说:把剩下的吃了吧,这附近还有很多。
就在黑森觉得自己度过了吃虫子这一关的时候,接过虫子的老甘居然喊着“好吃”,随后象征性地咬了边边角角,就又把虫子推给了黑森...
黑森,拿着虫子,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在行进途中,黑森被一种叫做恙螨的虫咬了,这时老甘又出场了。
他用火药兑水,敷在黑森被咬伤的皮肤上。
这种土偏方,是岜沙民族流传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黑森说:痒是不痒了,就是有点痛...
到达终点前,黑森必须途径一个悬崖。此悬崖呈45度倾斜,还有湍急的水流,湿滑的岩壁...
有一个好消息,岜沙人在岩壁留下了一条安全绳。
但是,黑森马上发现这个消息也不是那么好。
因为那条绳索是用稻草做的,绳子到底有多坚韧,能承载多少重量,黑森一无所知。但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云南边境,独龙江峡谷。
这100多公里的原始荒野,不仅有着茂密的丛林,也是老虎、黑熊、眼镜蛇的猎场...
黑森说:这是世界上最偏远、最狂野的地方之一。
而在隐秘的峡谷里,生活着一支神秘的部落:太古之民——独龙族。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已经在此地繁衍生息千年。黑森要跟自己的独龙族师父学习怎样在这里生活。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
黑森寄宿在当地人家中。
第一天,当地人就用简陋的“厨房”,给黑森做了一顿辣鱼汤。
黑森,一个踏过无人区,将无数次危险化险为夷,把冒险看作游戏的铁骨男儿...
此时,却被中国的一双筷子,难住了。
即便当地人以身示范,但在这两根小棍子面前,黑森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啊!
冒险开始了,黑森一行人,将要去到高山上,采集野生蜂蜜和草药。
进入深山前,装备一定要齐全:开路的砍刀、防卫的弩、一筒竹箭...
才启程,黑森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他们要过的一座桥,断了。
为此,他们必须现搭一个竹飞索,滑过去。
所谓竹飞索,就是在河的两端搭一条竹绳,在竹绳上挂几条麻绳,麻绳绑人,滑过去...
但是,对面必须也有人接应,但是这深山老林怎么叫人?
果然,赵本山没骗我: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那通讯也基本只能靠吼了……
当地人向河对岸发出奇怪的叫声,大概二十分钟,竟然真的有人来了。随后黑森把细绳绑在弩箭上,射到对岸,细绳再连上用多根竹条绞成的竹索,绑在对岸的树上,做成极为简陋的索桥。
然后,利用独龙族特有的小木车,顺着竹索滑到对岸,所有的东西都是纯手工,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独龙族人厉害就厉害在这——
用有限的资源,迅速、高效搭建起尽管看上去简陋不堪,但足够安全的设施,以在险恶的环境生存下去。
在竹飞索上的黑森却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因为他必须自己使力,才能滑动。
爬到一半,黑森卡在中间,挂在竹绳上动弹不得,几米之下,就是湍急的河流...
这是一项力气活儿,如果臂力不够,很难走完全程...
由于竹绳过于锋利,在到达对岸后,黑森的手掌被割得鲜血淋漓。
黑森说: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过桥。
黑森最大的挑战,是采摘野生蜂蜜。
蜂蜜,藏在90度垂直的峭壁上,是喜马拉雅蜜蜂的劳动成果。
喜马拉雅蜜蜂,个头大,毒性强,数量多。一个蜂巢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几千只蜜蜂。(密集恐惧者慎看下图)
黑森,开始行动了。
首先,为了防止蜜蜂飞进耳朵,必须在耳朵里塞几片叶子。
然后,用火攻、烟熏的方法攻击蜜蜂,减少蜜蜂的战斗力。
最后,黑森攀上现搭的木梯,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徒手取蜂蜜。
烟熏的方法,作用不大,几千只蜜蜂仍然攻势迅猛,倒是黑森被熏得够呛。
黑森说:虽然对蜜蜂有点用,但我也快喘不过气来了!
危险,艰难,这是独龙峡谷的生活,但是独龙族人却在困境中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生活越难反而越显出人的韧性和智慧。
这部《黑森中国历险记》是美国王牌节目《Primal Survivor》的特辑,于2019年3月开播,一共三集,每集44分钟,在豆瓣上仅9人评价,目前暂无评分。
此次中国行,黑森踏足了云南、贵州、内蒙古,探访了神秘的独龙族、苗族、鄂温克族。
无论走到哪,黑森都摆脱不了一个“魔咒”:帮当地人干活。
在云南,帮人家修整水车:
在大兴安岭,帮鄂温克族搭帐篷:
最令人捧腹的,当属在岜沙的干活遭遇。
那天,黑森帮寄宿的家庭打扫牲棚。
一位妇女路过,坦然地问:你把这个弄完,能去清理我家吗?
在《黑森中国历险记》镜头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恢弘而灵动,可爱而神秘...
黑森在Ins上,直言不讳:中国原来这么美。
黑森在中国的冒险,将通过网络,传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无数美国人将会看到,这些游离在主流认知之外的中国人,是如何用另一种方式生存的 。
如果将节目里的内容,看做是冒险的话,那节目中的那些当地人,每天都在冒险。
在节目中,有这么一幕。
每年高山上的积雪融化时,山脚下的独龙族人将翻山越岭,去到偏远的高处,采集草药售卖。
有座索桥,是独龙族人的必经之路。
这索桥,用一脚掌宽的木板,头尾衔接而成,然后用几根钢索吊在急流之上,走动起来,桥身就像一条蜿蜒腰摆的长蛇,人走在上面摇啊摇晃啊晃,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从缝隙中掉下去。
走上桥以后,才真正感受到桥的脆弱,看着脚底下汹涌奔腾的河水,还有乱石,一旦掉下去,性命堪忧。
走完这座桥,连黑森都感叹:活着真好!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迎接这样的“冒险”:上山时,必须“步步为营”,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从几米高,甚至几十米高的山坡滑下;
还要随时小心田坎的眼镜王蛇;
随时应对黑熊突袭村子...
对于观众来说, 这些内容,只是津津乐道的猎奇和惊险。
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不过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罢了。
《黑森中国历险记》相对于其他探险求生类的节目不够惊险刺激,没有一味展示猎奇的景象。
但是,他让我们看到人类还是孩童时的模样,面对自然的态度。
黑森这个现代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非但没有展现出高人一等的能力,反而连生活都成了困难,像一个孩子一样重新学习如何生活。
本文首发自原创公众号:影视攻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