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老师在《心疼这个家》一文中说:
“我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婚姻唱赞歌。我的价值取向是,最好有一个好伴侣,其次是没有伴侣,最糟是有一个坏伴侣。伴侣好不好,标准是有没有爱情。建设好一个家不容易,前提当然是要有爱情,但又不是单靠爱情就能成功的。也许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珍惜这个家的心意和行动。”
组建家庭的前提,不按道理说,应该是要有爱情;按道理来说,情不情,爱不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物质基础以及持续增长的赚钱能力。
组建家庭之后,单靠爱情,单靠珍惜和行动是不够的。这一点我的理解与周国平老师有所不同。好的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理解+陪伴+足够的经济实力+至少一方出色的挣钱能力+分担家务与精神压力+性生活和谐。一句话,不光有爱,有珍惜家庭的心意和行动,还要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理解、互相扶持、彼此分担、衣食无忧、孩子教育合乎彼此预期、性生活和谐、可控的分歧、可憧憬的未来等等。
一句话,实际结果大于心意和行动,亲情大于爱情,子女成才大于婚姻幸福,婚姻幸福大于分歧矛盾。没有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所有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暴力行为,无非是核心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所致。
成年人的爱情,多半是“讲心+讲金”的,钱到位了,心意也就到了。不能理解这句话的伙伴,建议去看一部电影《送我上青云》,再加上一部电视剧《蜗居》。
可以说,钱买不到幸福,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时间,但是钱至少能解决婚姻生活中90%的难题。因为钱能买到物质满足,能买到最好的教育、健身、医疗条件,能买到更节约时间的出行方式(驾车、飞行等)和投入产出比更高的雇佣与合作关系(如聘请保姆、司机、秘书、私教等)。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有钱。
至于不同年龄段的饮食男女,核心利益诉求有阶段性的不同。
16-24岁,男生女生会把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当做爱情,当做情趣,觉得有情饮水饱,没钱可以挣啊。陪伴、亲密、浪漫、仪式感、专一、关心我、注重我的感受……是女生选择男友的最重要的选择,否则哪怕是跪舔,我也不屑被舔,不稀罕。
25-30岁,没钱的浪漫是瞎浪漫,没有人愿意在一趟五星级酒店总统套房的玫瑰满屋和烛光晚餐之后跟你吃半个月的泡面,甚至吃大排档都不能接受,因为那里有小混混。既不想被小混混调戏,又不想你被伤害,怎么办呢?要不在家煮饭吃,要不去高档的消费场所?前者看不出你的诚意,或者不屑于让你婚前做个家庭妇男不思进取不拼事业,自己又不想围着锅碗瓢盆转;后者吧,估计不仅伤荷包,更伤害你可怜的自尊心,和带给你大半年难以痊愈的心绞痛,又不想让你认为她物质她拜金。做人好难啊!!!当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轻熟女而言,你还要展现你的未来价值,你的发展潜力,最好就是现成的位高权重钞票多。除了陪伴、专一、亲密、浪漫,还要活好和多金。最好是西门大官人那样的“五项全能”(即潘驴邓小闲)。
30岁之后进入婚姻围城的居多,游离其外的占少数。进入婚姻者,因为孩子的作用,女人的核心诉求,就是分担家务,分担压力,尤其是经济和精神压力,最大的安全感来源就是经济基础和顾家的伴侣。情感需求会逐步让位于经济安全保障和孩子教育。当然,女人的焦虑感更多来自于年老色衰、脱离社会、自己挣钱不多、孩子老人需要照顾、男人在外边易受到诱惑等等。
40岁之后,白发增多,皮肤松弛,衰老加速,甚至逐渐感受到腰膝酸软、头疼脑热、胃痛肾虚等小疾病的困扰。更年期综合征,也是一道不亚于产后抑郁的坎。衣食无忧,伴侣顾家且会照顾人,家人身体健康,孩子听话,是最大的核心利益诉求。
50岁之后,女人闭经,孩子已长大,能为子女成家,心情愉悦、晚年幸福是最大的心愿。
不管任何年龄段,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就需要钱。钱是英雄胆,钱是妇人心,钱是衣食之源,钱是幸福之花。
有钱,有爱,人生才没有缺憾。令人不安的是,风云变幻的时代,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变数的未来,让人难以找到职业和事业的安全感,持续增长自己的挣钱能力,和对感情与婚姻的从一而终长相厮守。无奈,又无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世事本无常,不可强求。事业、职业、爱情、婚姻、健康、子女、收入、地位,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全力以赴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伴侣与子女。
假如曾经甜蜜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苦涩扭曲的婚姻苦果,一定是没有用心浇灌,没有正确施肥除害,没有良好的灾害防御系统,没有满足爱情滋养所需的营养成分(核心利益诉求)。
但愿在婚的红尘男女,婚姻幸福美满;愿选择重新单身的人称心如意,求仁得仁;愿再婚的人,爱的能力(经营爱的能力与经济能力)能够得到成长,觅得良偶相伴到老,人生没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