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上映最后一天,重温了《入殓师》。忘记早年第一次看时的感受,只是记得自己曾有过想做这份职业。出影院好朋友出场时再问了一遍:“你还想当入殓师么?”“做不到那么高级呀。”我的心魂被大提琴拉到情深处,不舍回来。
影片里男主角才演人生第一出交响乐后,就面临了失业,迫于生计,“偶然”间选择一份“入殓师”工作到影片最后阶段为死去父亲进行入验仪式。将这份“偶然”变成像是命中注定让他去完成人生未完成事件的“恩典”。
每一个面对“死者”的环节,让男主角从一个呆萌傻男生到令人尊重并带给活着的人看待生死意义的引导者。
影片中“死者”将死亡的意义给到活着的人。从见第一个老死在小屋几周的老人,腐化的躯体、周围爬满蛐虫,臭味令男主连连作呕。面对自己选的这份工作,立即反应无法胜任,而社长却认定他就是做这一块的料子。当他跟着社长一个个经历为“死者”服务时,拉出了那些生者对“死亡”的感受、反应与诠释。有不满自己性别的年轻死者,父母双亲从难以启齿到告别后放声大哭的承认无论怎样“他”就是我的孩子。“内疚、伤心”从死亡里被释放出来。
一场车祸死去的年轻女孩,男主在化妆完后,母亲勃然大怒声称这不是自己的孩子,要他重新化出孩子原来的样子。照片上亡者的乖巧与死去时一身“判逆”的气息,让母亲不想承认自己心中的孩子真的离开了她。不想承认后的失控、愤怒、让在场的亲人互相埋怨,现场吵架、打架,让男主再一次质疑自己能否真的做得了这事。
转折点中“社长”这个人物,让我特别触动。在男主每次放弃时,他从来不是温情劝说,而是一次一次带(推动)他去面对,面对下一个“死者”;面对内心的“恐惧”;面对“愤怒”;面对“自卑感”;面对“儿时的失落”;面对“爱的真谛”。
在这俩个人物间,我一度落泪。我感受到男主对社长给出任务时无法抗拒与某种依恋关系,像是对离开父亲后对父亲的投射,在这份关系里获得认可后对自我身份的坚定,让男主活了出来。当时在影院流泪时,我也投射了自己对充满支持力量父爱的渴求。直到社长讲述自己如何走上入验师这个社会身份时,那份亲密关系的长情从她在到她不在时仍流动着。孤独不是无爱,是爱的专属,是爱太深……
影片泪点最燃的属为澡堂婆婆入殓那段。男主不仅借此化解了自己身边朋友、恋人对职业的误解,更是通过那段专注的仪式,让长期与“死者”生前争吵的孩子反思起自己母亲态度,自责、痛心、明白又一并交错,令人心慰又难过。
还有那个每次泡澡后下单人象棋的大爷,在“死者”入殡仪馆时,才表明其身份是烧化遗体的火烧师。他那段关于“死亡”的告白词,加上那棺材入火化那一推门的场景,又加上一句:“后会有期”,没人能控制住内心喷涌的泪。
“死亡其实是一扇门啊!他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其实就是门...”
人到老了,似乎离死越近,智慧之门也就越打开。
我相信那扇“门”是生命轮回之“门”,让死有来生。更相信那扇“门”是生命的智慧之“门”,让生者洞见人生的意义:向死而生,生而不悔。
闭幕那一刻,男主把父亲留手中的石头再次送给爱人并贴向了她怀孕的肚皮。那个传递是“爱”。爱生生不息,才能让人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