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辜负自己的2019
图林丫枝
1
被控不敬神和腐化青年,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药,在此之前,他说了一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正是这句“省察的人生”让我提笔,回忆日渐模糊的2019。
2
2019年1月4日,我搬入新的办公位,在那之前,我便已经做出了未来的定位。受益于阿谭多次表述,以及Tsinghua Yuan一次网上交谈,年底工作述职时,自己总结为“做一个斜杠馆员:简单/快乐/学习型/研究型/馆员”。简单快乐是我与阿谭多年一贯追求和现实比对的目标,它犹如宇宙中太阳一般的恒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学习型与研究型,是我体认现有环境和自身能力,在低垂与高悬中选择一种有可能的方向与高度;最终我将只是一位馆员,这种心态的宁静,才是风中之岩,水中之锚。今年,当我第二次阅读《外出偷马》,“起风了,我能在水上看出风的形状。”这一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3
昨天,我为2020的阅读,确定了一个改变的目标,并读完一本叫《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书,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的创办人章瑾,在书中写道“从迷思到行动,从行动到感悟”。我想,一切总结都是为了破除迷思,阐释行动,自己未能免俗,全年那些打动过我,支持我做出行动的话语与理念,让我今天可以下笔“没有辜负自己的2019”。
4
工作方面,2019,我最想做且又做成的是三个方面:(1)一个人的@经典共读,面向自己的专业,图书情报的经典阅读,尝试去给本专业学弟学妹做点“贡献”,上半年以“书于竹帛”和“中国古代印刷文化史”主题切入;(2)一个人的@阅读推广,将阅读兴趣与阅读推广工作结合起来,既发挥余热,又促使自己进步;(3)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养家糊口,关注信息技术、用户信息行为。三个方面,一个最重要的感悟:想与做是两件事,想做好与真做好是两回事,讲好课与做个精彩报告或主题分享,也是两回事。《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的主编萧寒,序言中的一句话打动过我: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5
记不清是哪一天,读吴军的《见识》一书(全年推荐多次此书),提及“Study as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tomorrow.”真正认定它就是自己未来人生中最重要的理念支撑点。终身学习,向死而生。既是一种学习心态,也是应对死亡必然与生活偶然、应对外部世界变化的方式,一种向内发掘自我,向外体验世界的理解与态度。全年没有放弃阅读,120+本图书阅读量,以及130+电影观看量。这些年来,我还一直在继续坚持着。今年的阅读,有一个新进步,那就是分主题阅读,比如古典文献、斯多葛哲学、三国演义(志)相关、读《论语》、博物与考古等。
6
小时总在小本上划写一些格言,比如“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正因小时总写,便可反推,自己是个无恒心恒志之人。但2019,自己认定了“扎好马步,意守丹田”,“锚定”在某件事上。大学刚毕业,还偶尔玩电脑游戏,让我认清了自己:我是一个迷恋练功型的游戏玩家,我习惯并沉溺于杀小怪练内功,到一定阶段才出山打大Boss,而非随时出击,铩羽而归。所以,“认识你自己”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多个视角。慢慢地,扎马步,守丹田,自己确实做到了。每天坚持写日志,整理自己的思绪,偶有心得也会奖励自己,比如买一本好书,散步10分钟,煮杯果酸日晒的咖啡。“锚”让船风雨中不飘摇不远离。下半年,文学院徐强老师来做我主持的“阅读分享”会,他提到做学问,船中物件,搬走别家货品之后,留下的应是你的“压舱石”。当时颇受启发。
7
我经常讲起,也经常提醒自己,时间是我们的唯一,“善待自己的时间”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所以,对效率的追求,是我的一贯。工作效率的提升,才有思考的时间露出来;一边散步一边听书,可以达到心灵与身体的融合,这是另一种提升效率的方式。2019元旦,自己重感冒,当时立下小目标,以后每天坚持走万步,鉴于自己过于沉溺阅读,便将阅读作为走万步的一种奖励,开始了全年的“不万步不读书”计划。365天即将过去,仅有一天由于不可控的原因未能达标,也算是小目标下形成的微习惯吧。同时规划:散步时间用于听书与“得到app”付费学习(我在阅读分享中整理成一句话,“碎片化时间做非碎片化的事”),慢慢积累,全年居然学了50+门课程,听书700+本,笔记做了4000+次,学习数超过5700讲,连续学习也已超过410+天。“小目标,微习惯”、“善待自己的时间”,2019,我没有辜负自己。
8
2019,工作岗位变更,我做的第一个决定,是“改变”。对于改变的设计与尝试,大体三个步骤:一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二是以坚持和持续、系统和死磕的匠心去改变;三是逃离自己的“舒适区”(知识、心理、以及身体上),了解自己三方面的存量与增量。改变不止是身体与心灵,更多是理念与认知。全年中,最大的收获是对认知模式的系统而持续的关注、学习与思考,对图书情报专业自己未来真正兴趣点与关注点有了“确定性”。想当年自己思维被囚禁在眼不前儿,如驴戴眼罩、或眼前挂放一根大苞米时,开始通过写博客,试图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与表达一样。2019,“认知模式”,是我真正的改变。尽管我确实不知道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模式”。
9
懂得放下。都说人生不过三事:你活过,你爱过,你放下。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前两个,到头来却很难放下。2019最大的收获就是“放下”,简例:过去读一本书,不从头到尾全盘通读下来,就不敢说也不敢相信自己读过。但今年,我经常主动放弃某本书、某个章节、某篇论文,不再纠结于是否通盘读过,而关注于是否读懂,是否读的通透,是否为自己的知识谱系加增了信息、案例、知识点,对谱系的关键拼图是否有过贡献。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沉没成本”一词,去思考与对待阅读、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人与事。放下一些,你才能有余闲捡起另一些。道理浅显,做到很难,我努力做到。当然,按哲学的理解,当我还提及“放下”一词,是否就表示,其实我还没真正“放下”?
10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是个渐进主义者,正如也是费边主义者一样,还如知道自己是个直男、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有两年,当我从鲁迅的文字氛围中走出来时,喜欢上了胡适,读他的书,想他的经历,看他的思考,最后我选择留下了一个词在身边,那便是“功不唐捐”,以致在我的阅读主题演讲与报告中,“功不唐捐”这一页从不曾删除过。2019,自己做了阅读相关报告与讲座,居然超过20次,还偶有收获,保证了极喜爱的纸本书的购买。“恣意阅读,功不唐捐”,作为一篇阅读小文的题目,它是前几年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经过再次系统地梳理,我发生了些许改变。“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可能才是我真正的落脚点。而全年最后一次阅读分享,我使用“花开无声,读书有痕”作为题目,是我有意识的选择。
11
2019,一个经常使用的、对待自己与他人的、生活工作与哲学的视角,那就是斯多葛派的控制二分法。40多年人生经历,自己并非真正弄懂什么哲学,包括哲学派别(斯多葛哲学,对我而言,还不算太抽象,我姑且将它与李泽厚对中国哲学梳理成的“实用理性”相对比,当然与李先生的“乐感文化”相去甚远)。有两点,彻底地改变了我做事的方式:(1)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别以上两件事。(2)不抱怨,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我祈祷:我所拥有的那点弱弱的智慧,让我能在未来区别可控与不可控的事情。
12
还要回到阅读,它关乎我对理解的认识。几年前,我便试图让自己真正明白,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个能尽量“理解”世界的人。有的是能“创造”世界的,比如上帝;有的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比如盘古;还有许多是为“解释”世界而生的,比如马克斯与爱因斯坦。我只能是个尽量去“理解”世界的人,复杂变化、快速迭代的今天,要认清世界已是不易,要真正能“理解”也已超过我的能力。有人不是说过吗:我们努力奔跑,只是为了保持在原地。我就是那个努力在奔跑,却仍在原地的试图理解世界的人。
13
2019,我采取“对生活主动”的方式,试图以“不抱怨,做积极、乐观而幽默的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方式,去应对我的生活和我的环境。生活方面,还是小有感悟的:(1)对生活要主动。河西走廊之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沙州市的一个晚上,我说“幽默是生活的主动”,朋友们都开着我的玩笑。我后来细想,是呀,为什么幽默是生活的主动呢?为什么我们应该主动生活呢?年末我才真正想通透,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生”和“活”,而是“生”与“活”的融合,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生活着”而不是“活着”,“生活”是一种主动,而“活着”是一种被动。
14
“理解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人和自己的工作。”这句话被我放进了单位个人述职PPT,是全年中,自己领悟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也是最不想解释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理解环境,你真的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我突然冒出的一个画面,有一年“图有其表”还在当某期刊编辑,发了一期OCLC环境扫描的全文翻译。那个时刻,“环境”就成了我认知这个世界的视角与切入点。本年底,我敢说,我真正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工作,就是从我理解了我的环境而做到的。我时不时会想起香港电影《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
15
谦卑使人进步,自律使人自由。学习永远无止境,唯有做个自律而自由的人。2019,自己带了第一个图情专业硕士,让我多了一份责任与压力,也给了我一种解脱。一个人可以同时活在世界的多个维度中,这个维度,我觉得应该是“身份”。在对身份的理解与阐述里,我最喜欢的是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以及年轻帅气的散文哲学者-英国的阿兰·德波顿。我们不囿于某一个身份,我们得以逃离苦闷,甚至是身份的多元让我们有得以存活下去勇气与空间。对身份的认知,是对这个快速纷繁社会的一个观察点,也是把控自己的一个抓手。本年度我因“一个人的@经典共读”、“一个人的@阅读推广”,而结识了两位图情学弟学妹,在TA们身上我看到了活力与求知的动力,当然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彷徨与不安。
16
年底,一位南京朋友刊物的约稿,我写了自认2019最满意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身体与灵魂相依伴的行走”。从春节回四川老家而父母亲人团聚,到节后至重庆与厦门旅游,2019重大改变,是我与阿谭决定要去“行走”。山城重庆、福建厦门、山西太原、海滨天津以及辽宁大连。,当然,最难忘的还是暑假一群天南地北的朋友,在河西走廊大环线的欢歌笑语。
2019个人总结小文的结尾处,我想放出,因字数限制而在投稿文章中删除的一段文字,以最大的诚意,试图留住即将溜走的时光:
有人说,旅行从脚跨出自家门槛的那一刻开始。而在我的观念中,阅读与行走永远在路上,一次旅行的结束,就是另一段阅读的开始。很多人都听过,却不知谁最先讲起:灵魂与肉体,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明末画家董其昌,在他的“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 自然丘壑内营。一位中学女教师,前些年,一封辞职信而成网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曾诗意地表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白岩松,取自古印第安人语,撰有一文,其题名是:别走太快,等一等你的灵魂。我极喜欢的歌手许巍,大江南北高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却真真记住了杨绛先生那句: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阅读与行走,我永远在路上。身体与灵魂,相依且相伴。
2019/12/26,午间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