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家孩子,虽然心中有无尽的爱与怜,却难免有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家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对比,“看看人家孩子……”。不知这些话语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是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认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影响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认可。可是,我的孩子大约六岁时,明确向我表示“人家的妈妈好”,令我惊诧不已。
有一次,他从外面玩回来,很委屈地对我说,他不幸福。我心里一紧,抱住他问: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我们这么爱你,你怎么会不幸福呢?
他瘪着嘴,哽咽着:我每天都要看你的脸色。你喜欢了,我才会幸福;你不高兴了,我就会害怕,就不幸福。
我很吃惊。这才意识到每天的忙乱、急躁、上火,流露在言行举止中,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
小小的孩子,给我这个已经做了妈妈的大人,提出多严肃的话题,真的应该好好反思。
我抱紧孩子,向他解释:妈妈每天做饭、洗碗、洗衣服、收拾屋子,还要备课、上课,忙得象螺陀一样,有时难免发火。但妈妈最爱你了。
他小声说:一样的事情,人家的妈妈就不发火,人家的妈妈好!
我说:给妈妈举个例子。妈妈要是真错了,以后会改的。
他说:刚才,我们几个小朋友在人家贝贝家玩,贝贝把碗打碎了,我很害怕。可阿姨把碎片扫扫,都没有嚷他。要是我,肯定会挨打的……说着,“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抱着幼小的孩子,我的心很疼!第一次感觉,作为妈妈,我欠缺太多!
从那时开始,我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调整着自己的心理。
因为这件事,后来当班主任时,对待学生时,抱有极大的耐心,不会轻易耍情绪或发火。连丈夫也吃醋:你对你的学生比对孩子和我都要好。
作为老师,我们对待学生,能做到“爱生如子”。学生的进步与收获,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学生有不足,我们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言传身教,不敢马虎……
有一次,学生在教室早读,我将讲桌、窗台擦洗干净后,给楼道洒水、扫净。听到其他学生路过时说:看人家的老师……
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妈妈……人家的老师……
我要欣赏自家的孩子,如同别人口中“人家的孩子”;我要做个好妈妈,如同孩子口中“人家的妈妈”;我要做个好老师,正如其他学生口中“人家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