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是一个人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表现出的保护自己的模式。后来在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把防御方式分为:初级防御方式和次级防御方式,这两种防御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我们僵化的使用某种防御方式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初级的防御机制:是指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如同小婴儿不假思索时候做出的本能反应,这些防御方式显得有些混沌、没有边界,它包含: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极端的理想化和贬低、投射、内射、投射性认同、自我分裂、躯体化、付诸行动、性欲化、极端解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极端退缩:退缩成婴儿状态,精神层面进入幻想阶段;
2、 全能控制:认为什么都能控制,18个月之前的小婴儿都要经历全能感时期,即认为我就是世界及中心,如果这个阶段能得到照料者的充分回应,良好的度过全能感时期,那么就为自尊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才有可能进入面临挫折的阶段,同时对现实感有更好的判断力;
3、 极端的理想化和贬低:俗称“捧杀”,婴儿阶段的理想化,之后会转移到父母身上,他们认为“我的父母或者养育者一定是全世界最能干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护我们,有任何风险都可以躲到他们的身后”,在人的心理发展阶段,这种模式是必要的,可以抵御危险的感受,但在之后的成长阶段,我们一定会体验到对父母或者养育者的失望,当我们第一次发现父母做的不足或者犯错的地方,会对婴儿期对父母的理想化带来一定的冲击感,从中体验到失落和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会用“隔离”或者“否认”的态度去处理;一定条件下,这个模式是有保护作用的,但如果被僵化的使用,例如认为“我的伴侣一定要是最完美的,我的同事是不会迟到的”,如果我身边的人犯了一个普通人都常见的错误,那么他在我心目中就黑化了,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越是缺乏独立感,就越依赖他人,越容易诱发理想化的出现,这是非常原始化的恐惧感,当理想化一个全能的人,必然会带来极力的贬低;
4、 自我分裂:即“非黑即白”,成年人去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认为“人是有正反面以及优缺点的,没有绝对化的好坏”,而小婴儿没有复杂的情感,例如他们体会不到“我既可以喜欢妈妈也可以讨厌妈妈”,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发展客体同一性之前,很难容忍客体的矛盾性”,而人要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容忍一个人或者事物有着矛盾的特性,在面对威胁、感到嫉妒或者不安全的时候,他们会用简单粗暴的分裂模式减轻焦虑感,并维持自尊感。如果僵化使用分裂的机制,会扭曲很多客观的现实,让人会始终陷入两极的状态;
5、 躯体化:如果儿童没有学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会倾向于用身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经常会被用到的“生病”的方式,我们经常会说“我情绪不好,我最近身体很差”,我们本能的知道身体和情绪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内科医生在面对一些慢性病病人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办法,他们就会对病人说“你要想开点,你要多想点开心的事儿”,而在西方国家,医生也会转介病人去看心理医生;
6、 极端解离:好像一个人身体里面住了好多灵魂,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人格,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跳出来主导身体,这种解离是对于创伤的反应,他们认为“当下情况太难面对了,我要隔离掉恐惧,而表现为不在场”,通常反复遭受虐待的个体,会用“解离”的方式来应对恐惧,例如“你和同事在开会讨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之后你开始反问“我们在干嘛,在讨论什么”,这种表现为“我不在现场”的反应就是解离,解离多半和当下的创伤有关,有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如果僵化使用的话,则不能适应环境和面对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