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母亲与环境母亲】

所谓客体母亲,指的是母亲这个人。而环境母亲,则是指客体母亲,通过母婴(或亲子)关系传递给孩子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影响的、那种与客体母亲相关的功能性存在。这些功能可以是提供依恋的、抱持性的、涵容的、转化有毒心理元素(比昂说的贝塔元素)的。

与可见、可感、可触客体母亲的有形性不同,环境母亲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要关键得多。

一个健康的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简略地可以说成是母亲有效地发挥了客体母亲在场的作用,协助孩子在内心深处逐步生成环境母亲,并最终变成孩子的自我支持的内在力量。这个过程(称作母亲的内化),也是孩子把客体母亲充分地加以利用,借力于客体母亲,将之吞并、内摄、认同并据为已有的过程。

在客体母亲与环境母亲的中间地带,存有一个“过渡性空间”。在这一过渡性空间中,孩子可能一会儿保持着与客体母亲的接触,一会儿又退还到环境母亲来独处。环境母亲是孩子自己的内在安全基地,不同于客体母亲的外在安全基地,更具隐秘、私人领地的性质。孩子的发展历程,也是在这个过渡性空间中内外持续探索、摆荡的历程。

客体母亲一直在场,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所需要的。而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客体母亲的偶尔乃至经常的不在场不仅是一种回避不了的现实,更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要经历的“恰到好处的挫折”(科胡特语)。缺乏这些经历,孩子就似乎永远生活在恒温箱中的早产儿,因而不会真正长大(或分化成熟)。

概括地说,客体母亲的一会在场、一会不在场,恰好提供了孩子间隙性的情感依恋-自由探索反复切换的积极经验,使得孩子逐步走向对客体母亲越来越少的依赖,走向对自有的环境母亲的信靠,即自我支持。这一过程就是孩子的成长。

以上观点,大致上是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唐纳德 温尼科特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