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是穿越时空隧道依旧璀璨的精神灯塔。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流淌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更蕴含着推动时代前行的智慧力量。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文化之力赋能民族复兴,才能让文化在赓续中焕发新生,为民族复兴注入深厚而持久的精神滋养。

一、筑牢文化传承的深厚根基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而未尝中断,其生命力正源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与薪火相传。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这些思想瑰宝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更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文化精髓的深刻挖掘与精准提炼。近年来,从《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演绎让《尚书》《史记》等典籍“活”起来,到“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让千年故宫焕发现代活力;从各地非遗工坊里,老手艺人坚守传统技艺,将苏绣、景泰蓝、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代代相传,到中小学课堂上,传统文化课程让“仁义礼智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些实践都在以多元方式唤醒文化记忆,让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当代人可感、可知、可享的精神财富。

唯有筑牢传承之基,才能守住文化的“根”与“魂”。当我们对传统文化怀揣敬畏之心,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才能让文化在传承中保持本真,为后续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文化进步拥有最深厚的底蕴支撑。

二、激活文化发展的创新动力

在赓续传承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动“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文化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突破形式与内容的局限,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新不仅是内容的迭代,更是传播方式、呈现形式的全方位革新。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如今,数字技术让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云游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的魅力,VR技术让观众置身于《千里江山图》的画卷之中,感受宋代山水的磅礴气势;短视频平台上,“国风舞蹈”“古画会唱歌”等创意内容走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让年轻群体主动拥抱传统文化;AI技术助力文物修复,让破损的古籍、文物在数字世界中重现光彩,为文化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赛道。

内容创新则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从《长安十二时辰》以细腻的场景还原展现盛唐气象,到《觉醒年代》以年轻化表达讲述百年前的思想觉醒,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们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当代人对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思考;从“国潮”品牌将传统纹样、书法艺术融入现代设计,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竞技形式让诗词文化深入人心,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成为贴近生活、引领潮流的“新时尚”。

三、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深厚的根基与力量源泉,在于亿万人民群众。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和评判者。推动文化进步,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让文化发展的过程成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的过程,成为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

这意味着,文化传承要贴近人民。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记忆与乡愁情感,保护好、传承好那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形态,让民间智慧、地方性知识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存续的空间。文化创新要服务人民。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需求、知识结构和接受习惯的变化,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既能传递真善美、又能引发共鸣的优秀文化产品。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公平、更便捷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创造,例如支持群众文艺创作、社区文化建设、非遗传承人培养等,让人民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角。只有当文化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其传承才有不竭动力,其创新才有正确方向,其进步才有坚实依托。固传承与创新之基,就是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集安市台上镇人民政府刘美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