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三项三周后即将比赛,因此校队老师要求最近的每周六早上加练一次,于是,哥哥上周六开始了第一次周末早训。6:30-7:30早训,结束以后正好可以赶上8:15青少年宫的第一堂课。
为了青少年宫上课不迟到,哥哥早训结束爸爸就开车送去然后去加班,路上他也正好吃完早饭。
话说我在家抓紧时间做完家务,然后带着弟弟去青少年宫与哥哥汇合并简单吃个午饭。饭刚吃完,他在那里一边玩我手机一边跟我商量:妈妈,下午的乒乓球课我不想上了,早上训练累死了……
没等听完,我就跳起来:什么!不上了?为什么?
他委屈中夹杂着抱怨:我都累死了!
我一下就火冒三丈:你早点说我直接就让你回家吃饭,也不用大老远带着弟弟跑过来。吃好饭你再说不上课,这不是耍人吗?!
这时脑海中飘来四个大字:玩物丧志!于是,不由分说就让他拿着书包去负一楼乒乓球馆,准备着让他一边做作业一边等上课。他嘟着嘴,心不甘情不愿的在后面拖着腿走路。
爸爸加完班过来了,见我脸拉的老长,问怎么了。
“怎么了?!你儿子说他下午乒乓球课不要上了!吃完饭才跟我说,难道我们要陪着他看电视,一起待到3:45象棋课吗?”说完再恶狠狠的瞪了哥哥一眼,心想:看了手机连课都不要上,真是无可救药!
这时,爸爸一改往日的急脾气,耐心的解释说:他今天早训确实很累的,我接他的时候头发都湿透了,棉毛衫也湿了的,说是比平时下午训练还要累的多。那副疲惫的样子,当时我都心疼了……
然后转头跟哥哥说:儿子,你自己看,如果认为实在太累下午可以不上的。
听到爸爸给他撑腰,哥哥灰暗的脸庞瞬时有了光彩。
突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原来,是我误会他了……
之后爸爸去陪弟弟到一边玩,我走到哥哥身边,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对不起,刚才妈妈没有了解清楚状况就武断地认为是你偷懒,我只是不想让你养成翘课的坏习惯,不知道你早上训练的这么累,真是对不起!既然你很累,确定练不了,我们就和教练请假好吧?
说完,把他拥入怀里……
原来他并不是贪玩,也不是偷懒,而是真的累了。而我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单方面判定他吃不起苦,玩心太重,想着要给他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并各种威逼利诱,回想过来有些过分。
因为,我并未真正站在他的立场思考他需要的是什么,只是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件事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认为这才是对他“负责任的爱”,但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见得。
突然,我为自己是否真的爱他有点迷茫,也开始思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爱。根据最近的反思、体会和现有的认知,总结起来,“真正的爱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爱他就直接表达出来
由于文化传统、性格习惯等因素影响欧美人大多数更倾向于直抒胸臆,而东方人似乎要委婉的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推崇这种晦涩难懂的爱。
两种方式,没有对错,各有人爱。受父母影响,以前的我更多是行多于言的中式委婉,但在自己带娃的实践中发现,如果爱他,还是要最大程度让他感受到,也就是要把你的观点正面的表达出来,这会让你们之间爱的传递更为顺畅。
担心他是否穿暖,那就告诉他“我很在乎你冷不冷”,而不是“冷死你算了”。尽管你是刀子嘴豆腐心,担心他但他却倔得像头驴,无能为力、气急败坏之下说出的话,但他会理解为你在抬杠,心想:为了这句话我也要穿!(剑拔弩张多数时候是感受不到对方的善意所致,所以才会有抬杠,争吵这种并不友善的表达出现。)
为他取得进步而高兴,那就告诉他“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妈妈为你骄傲”,而不是“第五题那么简单,怎么就错了呢”。尽管你是想严格要求,让他好上加好,取得更高分,但他的感受是:我的进步并不能让你满意,我的快乐也并不能让你高兴,好沮丧……
记得那天哥哥放学回来说嗓子疼,综合判断应该是训练受凉,临睡前让他吃完药,关照他脖子里围下围巾,他一脸不屑的拒绝,这种自己无所谓亲妈操碎心的样子真是让人生气,恨不得跟他说“爱咋咋滴”!但深知怄气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咬着牙耐着性子跟他说:妈妈并不想逼迫你做不想做的事,只能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让你感冒好的快一点,舒服一点,你能体会到妈妈的担心和关心吗?脖子嗓子保暖明天真的会好很多。
听完,他将信将疑的边说“好吧”边把脖子围起来。我想,应该是真诚的表达让他的言行柔软起来了。
当我们不去掩饰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勇敢表达时,他对善意和满足的“感受器”才会越来越灵敏,反馈流露的也将越来越多。那些说话喜欢带刺、带刀、攻击性强的人,往往是“感受器”多年蒙灰甚至根本没有启用过。
所以,既然爱他就不要拐弯抹角或是带刺,这样孩子不需要透过分析、理解、换位思考等复杂的程序处理(如此复杂成年人都需要时间、耐心和方法去参透),直接可以感受得到你真正的心意。
二、爱他就多听少说
往往对孩子我们脱口而出就是“你要听话哦”,“怎么这么不听话”,等等。听话,俨然变成“好孩子”的评判标准。
但真是如此吗?其实,只是你在说、他在听,按照你的要求计划行事而已,至于他想说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你真的关心、了解并且有耐心去探究吗?
就像上文中我想着让他早训后还要坚持上乒乓球课一样,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当时的情况和需求,只是单方面认为咬牙坚持才可能是“完美的乖孩子”,他的委屈埋怨在我看来就是吃不起苦的矫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是有多么可怕和可笑啊!彼时的我,对他更多是“好好的计划又被打破了”的焦躁感,而没有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和询问,灵活应对,还好后来及时“悬崖勒马”,并跟孩子道歉。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简单粗暴的“乖孩子评判机制”日常生活中我们屡试不爽,甚至可能为自己调教出一个听得多说的少的“乖孩子”而沾沾自喜,只因为当下的他臣服于你的计划和意志,是否真正顺从自己的内心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你没问过,他也没说过。
有没有想过,从何时开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疏远了?仅仅是因为随着他们长大,倾诉的对象变得多元化,或者“翅膀越来越硬”了吗?对也不对,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多年以来说得太多(而且多数是他并不乐意听的内容),听得太少(还是带着主观臆断,认为他自身有很多缺点)。久而久之,孩子放弃了倾诉(或者说是正面反抗),因为“反正你也不会听”,同时也收起了和我们之间的沟通的纽带,捂住了倾听的耳朵。
但,到底是谁先把纽带收起来,把耳朵捂起来的呢??
所以,若是你的孩子“很听话”“很乖”,在庆幸自己太轻松的同时,也要警惕是不是自己耐心倾听的太少,逼迫他的时候太多了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