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几天的晨读《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所说,人常常会在自利偏误的带动下,做出错误的自我评价,习惯把失败归于外因。比如,为自己对时间把控的不尽如意找一个替罪羊:“时间小偷”。
把时间花在哪里,是我们的选择,可是又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于是找到了“时间小偷”顶缸。莫须有的时间小偷好冤枉:明明不是我的错,心好累……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公平的资源,无论你喜不喜欢,每人每天都是有数的86,400秒,不多也不少。所不同的是,有人连碎片的2、3分钟都高效利用了,而我们呢,可能大片的时间消耗在了追无聊的肥皂剧、刷朋友圈或者找永远不知道塞在哪里的文件里。
时间记录是一个追踪时间流向很好的方式。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通过56年如一日对时间精确的记录和利用,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一生写下了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类、昆虫分类等方面的70余部学术著作。他的秘诀就是记录时间开销。通过时间统计法,他能准确估算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地安排工作计划。
《超级时间整理术》也是如此,通过记录自己时间的花费情况,来找到时间的去向。
与其说是抓住时间小偷,我更愿意说是找到时间阴影。
这些阴影,就代表了那些无声无息流逝的低效甚至无效时间。显然,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纠结时间要高效利用的人,发现有时间没被充分利用的时候,你的心理阴影面积会和时间阴影的大小成正比。
2 有空闲?搞事啊
无论是通过拆分成96个15分钟的纸质表格,还是通过现成的APP记录,或者是我们自己自创的记录法,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找到无效时间,再加以合理利用。
拿我自己来说,第一次通过iTimeLog来对时间进行记录,发现自己每天花在刷微信上的时间居然不低于3小时的时候,心里受到一万点的冲击。这些刷手机的时间,姑且把它们当成空闲吧。
后来,我想到一些应对办法:
001 强制隔离,把手机放在家里。拎本书,跑到外面,一早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花香和鸟叫中,开始了晨读时光。
002 戒不了,那就利用吧。爬楼+回应+总结,让时间有所值。
003 破罐子破摔,允许自己“堕落 ”。反而没有了那么多纠结。
004 列目标,做好计划。
统计自己两次任务间的时间空挡,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十几分钟就看一集TED视频,两三分钟就把那些碍眼的红点和未读点掉,五六分钟去写个话题或者在喜欢的公众号下留言。
这些不起眼的时间利用好了,由阴影走出、重新见光也就有了可能。
3 宝宝心里烦,不想干啊不想干
人不是一台机器,还会有小情绪,大姨夫和大姨妈……心里烦的时候,神马都不想干,可是,活儿又堆积在那里,肿么办?把干活设成游戏,增添任务的乐趣;用外部奖励和对不确定性的期盼,激起行动的欲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001 抽奖游戏
把自己制定的计划、要做的事情,比如写晨读、看书、做手工、收拾家务、冥想、跑步、擦鞋、刷油烟机、清下水道、刷马桶,统统写下来。把它们装到袋子里,不知道干啥的时候,就抽一张。
抽到啥干啥,别废话。
提示一下,人可以同时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以,不妨把两项任务同时进行,例如,听书和收拾屋子,此刻,想起了以前学的课文《统筹规划》…
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设立积分,完成后根据积分和预先设立的奖励,激励自己。
002 给予奖励
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交叉,喜欢做的事情当成任务的奖赏。当然,奖励还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身心灵的完全放松。
比如,干完一周的活儿,奖励自己周边二日游,纵情山水。写完晨读感悟,奖励自己睡20分钟觉;写完一篇公众号推文或者读书笔记,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
原则只有一个,尽量让过程变得有趣,奖励也足够吸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