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是历史大部头小说的排斥者。
当我拿到《巨人的陨落》这套书之前,我听说过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分别是:《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以及《永恒的边缘》。在他们的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描写这三步曲:虽然是小说,也可以当正史来读。
提到正史,我就开始头疼了,虽说我是文科生,但是我对欧洲历史是真的不感冒啊。可以说是有点排斥。苦于他们难记的年份事件,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和称谓,世界大战中的各国混乱政治关系。简直头大。
所以,长久以来,我读中国的古典名著以及经典算是比较多的,国外的接触甚少。
同样像布莱恩·塔特(企鹅出版集团总裁,《巨人的陨落》出版人)说的那样,在如今碎片化时代,很多人都是以读短篇小说或者故事集为主,因为不浪费时间,也不需要前后情节的紧密连贯就能通读下来。还可在人前炫耀吹嘘自己读了多少本书等等。然而,福莱特,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人,一下子给了我们一个“大部头”。
书的推介语说: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但历史排斥、文化差异、长篇巨著,这些词汇决定着我还未翻起这本书时的感觉。所以,我的感觉就是:这么厚这么复杂的战争主题小说我怎么可能用几天的时间看完呢,看一页是一页吧。等我看完这本巨著也可以去外面适当的吹吹牛,装装13啦。
02:有了前期的不期待,才会有后面的 surprised 。
世界上的很多事,最怕先入为主,但也多亏了你的先入为主,因为有了前期的不期待,才会有了后面的 surprised 。这本《巨人的陨落》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它可以是小说,可以是正史,当然它也可以是一部气势恢宏但又温情不限、美好感人的电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期待它拍成电影,反正我异常期待。我想如果有电影版,我绝对会去捧场。当然,我更感谢现在我可以提前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各种冲击。
我先说说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有了前后如此大的改观吧。
首先:
我说我排斥欧洲历史,觉得特别复杂,还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的历史事件切入其实是特别的柔和,一点都不生硬。它的每一页都有故事,它是以故事的情节推动着历史事件的展开,它先给你讲了一些可爱的人,然后当这些你喜欢的人参与到历史中,投身入历史事件中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有一种参与度,仿佛那些事是你身边的朋友正在经历的一样,你会去关心,会期待他们的消息。这样的历史从感觉上来说就不单单是历史了。
其次:
中外的文化差异的确有很多。但是人类的本性以及那些阶级性甚至工作中的一些状况,其实和国内差不多。
我想说一下关于比利第一次去到矿井下,成为矿工的时候。巧合的是,我的公公也是一名煤矿工人,并且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下矿井。在我看完比利被领班欺负,把好的矿灯换成了坏的矿灯,自己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井下,不停的工作,想象着耶稣会来救他,吃东西还被老鼠欺负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怜悯和同情。后来和我公公聊天,说到在矿上上班的新人是否也会被欺负,他告诉我的事情有些竟然和书中的描写一模一样。我突然觉得这本书的纪实性也在于他的故事并不是瞎编出来的,而是这些事这些人也许是有原型的,也许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由此同时,比利的姐姐艾瑟尔,因为管家生病所以由她临时打理伯爵家接待国王的重要活动。这一消息简直让艾瑟尔觉得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如果表现的好的话,她可能会升值加薪,对她来说前途无效光明啊。所以在整个活动期间,艾瑟尔的表现以及对活动事无巨细的打理、对每个人物的喜好了解以及大胆直爽的发言,都俨然是一个在职场打拼多年的急于有提升机会的聪明小姑娘啊。
这些一幕幕,都像是身边的事,换了人名换了历史背景,但换不掉的是阶级间的差异以及那种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杯咖啡的悲凉感。这些感觉让我少了需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探究,我只想沉浸在故事中,感受着这些可爱的人儿的不凡人生。
第三:
真套书很厚,真的。它虽然是世纪三部曲的首部,但它一部书就有三本,差不多有1000多页,60万左右的字。对于一个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来说,是否一口气读完完全取决于孩子的睡觉时间。当然孩子不能一直睡觉,我也没有一口气读完,我读的时间有些断断续续,但都是见缝插针,一有时间我就拿起这本书了。
因为虽然它厚,但是我对它实在爱不释手。我近几年读的小说虽然不多,但这套书应该是我几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小说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读起来不费劲儿,虽然外国名不好记,但是你不用刻意记,等你记得人物的时候就会不会混乱,慢慢的就可以分清人物关系了。并且书中也有人物关系表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阅读。
在孩子睡觉间隙读这样的书,每次读都像是小时候偷偷躲在被窝看书的感觉一样,那时害怕被父母发现,现在是害怕孩子醒来打扰。惊险刺激。看完后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要重温!要重温!要重温!
03:珍贵的不忘初心的福莱特
我喜欢这套书,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福莱特的写作态度。他写真实的东西,而不单单是取悦别人的东西。
福莱特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反观如今的文字圈,对我不说文学圈,因为真正的文学太少了。以如今微信公号以及各大文章发布平台来说,门槛低了,对写作者和读者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同时缺点也非常显而易见。为了扩大自己的粉丝队伍以及文章的转载和浏览率。有太多的作者以辣眼标题和与正文不符的封面图来吸引眼球,或者他们揣测读者的喜好,不断地针对热点事件以及长久话题做文章,偏失了自己的写文初衷。
能够找到坚持初心,并不断获得好评的作者真的值得我们珍惜。福莱特算是一个。
04:世界美好,是因为世界上有美好的人和美好的爱。
我和看过《巨人的陨落》这本书的人聊天,很多人都会提到里面的那些温情关于,亲情的,关于爱情的。
阿波罗温小镇矿难时,16岁的比利加入救援队,其实这是自发的救援队,没有人说谁必须去救人,但是比利,这个在一开始让我同情可怜的小家伙一下子就成了英雄,他为了救帕特的儿子米奇,不顾危险的钻入火场,把已经死去的米奇背出来还给了帕特。虽然米奇已经死了,但是16岁的比利却仍然坚守着自己对帕特的承诺。
茉黛和沃尔特的爱情,是所有人都为之感动的。一开始我以为茉黛只是对沃尔特有些好感或者算是贵族中的一些调情罢了,想着不会长久。谁知道后来的两人用爱情感动了所有人。茉黛是个女权主义者。她为了自己的家人也曾经妥协过,可是她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爱,这爱太浓烈了,最后茉黛就像飞蛾一样,勇往直前,毅然决然的追随者沃尔特。她对沃尔特说:你往哪里去,我就往哪里去。这感觉多像是曾经感动过我们的:you jump i jump。
在战争中,也有很多很多的温情场面,那些感觉有时会让我想去中国古诗中形容战争中的士兵思念家人的情境。所以,在爱面前,在感情面前,是没有国界的。
心灵鸡汤常说:要相信世界的美好。归咎到底,世界美不美好很多时候在于我们的个人感受。当这个世界上有了你喜欢的人,有了爱,你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吧。
世界美好,是因为世界上有美好的人和美好的爱。
05:为翻译点赞。
很多时候我不喜欢国外著作,也有一个局限是自己英文太差看不了原版,而同时翻译又不得要领的翻了书。导致看得人也失去了阅读神作的味道。
而这本书的翻译“于大卫”把这本《巨人的陨落》翻译的很流畅。有很多句子读起来都能更加清晰的体现作者的用意,帮助读者阅读。
下面我列一些书中的段落,大家感受一下。
【她发觉自己总是在跑,而不是走,沿着泰-格温无尽的走廊往返不停。】
【阿伯罗温的邮差男孩在街上窜来窜去,像个戴着邮差帽的死亡天使,人们都站在家门口用恐惧的眼神望着他,生怕他向家门口迈出一步。在得知比利没死的消息时,艾瑟尔的爸爸终于不计前嫌紧紧拥抱自己的女儿和外孙。】
【这是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的 耳边传来阵阵鸟鸣。附近有个尚未遭到炮击的果园,苹果花开满枝头。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绝无仅有。沃尔特觉得灾难必然降临,也许人类终将彻底毁灭自己,然后把整个世界留给这些鸟和书。】
这些描写每一个细节都翻译的很到位,让人看着振奋、感动、感恩、感慨。
一个好的译者对一部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本《巨人的陨落》中文版之所以这么好读,也得益于有了一个好的翻译吧。
为于大卫翻译点赞。
06:什么事什么人什么书都请抛开固定思维,去尝试也许就会爱上。
以上就是我是怎么一点点的爱上这本“大部头”的。从开始的排斥不喜欢,到最后的超爱,强烈推荐。
我所做的就是打破思维去尝试。去读,去看,去接触,去了解。在你不了解的世界里也许发生着有趣的事,有着吸引你的人。
最后我想说,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就像入了一个坑一样的,我再也不想错过“世纪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世界的凛冬》以及《永恒的边缘》了。
朋友们,来吧,一起去吧,去尝试吧,去阅读吧,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