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小的时候,语文一直算是我的强项,因为偶尔也确实有些小出彩的文字表现,所以从读小学开始就担着一个“才女”的虚名至今。
虽然自己也曾不声不响的在报纸上发表过两块豆腐大的文章,还是要很虚荣的说,我从来没有认真的背过书,也从来没有认真的研究过遣词造句。
至于为什么会总有灵感,我想了很久之后,最终将这一切归因于天赋,都是我妈生成我这样。
初中时,一次数学考得不好,我跟爸爸吵架,爸爸批评我在数学上不用心,要少看点乱七八糟的书,多做点题。
我反驳他:你不会教孩子,还怪我不用心,如果是我外公肯定不是这样。爸爸瞬间噤声不语。
妈妈在旁边却笑出声说:你外公算是没有白疼你一场。
也是那时我才知道,我两岁就能认字背诗,外公很用心教我。既使后来远离不在身边,我刚启蒙读书,外公就开始要求与我通信,书信来往间的问答也是锻炼我下笔能力的一种牵引。
如此想来我在文字上的一切毫不费力的表现,其实都是他用心良苦的铺垫。
后来舅舅跟我说,我离开外公回到父母身边后,外公把别人家的一个姐姐辅导进了中国政法大学,如果我不走,那个人应该是我,因为外公最疼的是我。
听得出舅舅的心里有遗憾,因为我相对那个姐姐确实不算出色。
说不失落是假的,可是我很快还是想明白了。最起码我也还算不坏,毕竟一个从没正经去研究过文字的人,却一直被文字赋予着快乐,这也是外公给我留下的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
因为从小对文字的敏感,看过很多闲书,追过很多历史,膜拜过很多名人,也抄写过很多名言警句,还会附庸风雅的给自己整个座右铭。
现在想来,有为年少时的肆意好笑,又觉得冥冥中很多东西都算是一种牵引,如若不然,不会有我当下对生命的深刻反省。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迷惑了,这些跟王阳明有半毛钱关系?
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为什么说没有?
因为上面的都是我自己的过往,虽然我也姓王,祖上也出自山东,但目前来说,我没翻过家谱不知道是否源出同门,毕竟中国姓王的太多,胡乱攀扯也确实不太厚道。
为什么说有?
如果外公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启蒙,如果没有自小对文字的敏感,如果没有担着“才女”这个虚名,如果不是看过那么多的闲书,如果不是在各种历史中徜徉过,如果不曾将那些不明就里的鸡汤品味过,如果不曾想给自己的人生也找个坐标,如果不曾一遍又一遍的问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我不会写下这些文章。更加不会为了深入思考人生而走近王阳明的思想,走近心学。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会读王阳明呢?
我本来为自己定下的今年精读目标是:《易经》和《论语》,可是因为北京那个可爱的小岳洋一天到晚的跟我讲“致良知”,结果成功的让我抛弃了孔圣人,转向了王圣人。
在看了一些王阳明的书之后,我觉得确实更加符合我想要打磨自己心性的需要,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牵引。
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看似毫无关联,背后却结成一张大网。你我皆在其中,各有安放。
从我决定要读王阳明开始,我就开始挑选关于王阳明的书,了解一圈下来,王阳明的一生并没有自己留下著作书籍,现在流传于世间的文章都是由他的学生将他生前的文章和言论整理而成,其中最全面的有《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而《传习录》和《大学问》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哲学著作。
神奇的是,就靠这些拼凑整理出来的文字,让无数人对他追捧和热爱。
明清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曾说: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清代名臣张廷玉也说: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国父孙。中。山言道: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在前段时间读《道德经》的时候发现,很多政治家,帝王级的人物对道德经非常的推崇,而读王阳明的时候发现很多做实事的实干家非常的推崇王阳明。
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十多次提到了王阳明,肯定了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如此对比之下,王阳明的思想似乎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即使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到启发。
也难怪,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击败俄国海军后会亮出一个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而一代枭雄蒋。介。石为了表达对王阳明的崇拜,在去到台湾后竟然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这些人不是英雄就是枭雄,如果他们不曾受益于王阳明的思想,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膜拜行为。
基于这样的指引,再来读王阳明的时候,更让我有了一个方向。
如果说老子通过《道德经》升华了人的思想境界,而王阳明就通过他的三大哲学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把升华过的思想再落地回了平凡生活。
用现在的话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解决的就是那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你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从心学中能够获益的是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王阳明的一生是实干的一生,也是起伏跌宕的一生,符合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曲线。
他在低潮时反思、修炼、顿悟,在巅峰时进取、拼搏、成就,一生广结善缘,传道授业解惑。
或者应该说:幸而相遇,幸而有他。
写在后面:
关于王阳明的文字太多人写过,各种高深的论调也都有过,我不敢妄自尊大的说自己能写出什么新的东西,但基于边输入边输出才能更好的学习的理论,我还是要写的。
还是那个初心:读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出发,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范围,感悟到的都是自己的所得,为遇见更好的自己而读书,输出的文字则是与有缘人的一个链接。
如果我们在某个观点上的认识相同,证明我们有一霎那的默契,如果我们的观点不同,证明我们可以从对方的思想上找到突破点,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碰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知行合一致敬!
开启一百天的心学之旅,这一百天的文风或者不一,也许这是我一种新的尝试,希望在王阳明的心学中遇到更多的朋友一起讨论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