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
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跳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自生,有意延长生命的长度,一心想着保养肉体,延长寿命,强生恶死之心太重,反促死之。
《学经》说:
生死之间,有八字之机:生生、生长、生收、生藏,此八机者。轮回如四季,以其不自生,而得其生,以其唯自生,而得其死,其生之强大,其死亦颓然,其生之悠然,其以死为变,易而生之。
生与死之间,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的不同时机。这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个季节的特点。不有意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从而得到生命的延长,如果一心想着自生,反而会导致死亡,生得有多强大,死亡就有多颓然,悠悠然而得生机,一旦改变态度就会走向死亡,简单的方式才有生机。
出生入死,犹如草荣木枯,其生则悠然,其死则忽焉,非其死忽焉,乃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何以故?
人的生死就像草木的荣枯一样,出生的时候悠悠然,死亡的时候很突然。其实,并不是很突然就死亡了,而是生长的时候不懂明察,行为缺乏和善,只为统一而失去内在团结,处于不合规律之地。
一、生之不察
生之不察者,或恶死,或利障,或私而成妄,草木者,其死愈近,其衰愈明;人则反矣,其衰显微,其饰亦至,使其衰不现,以致心安,其死愈近,则其生机愈显矣,重饰轻因,乃生之不察。
生长时候不懂得明察,也许会厌恶死亡,也许会因利得障,也许会因私成妄。草木死期越近,衰落的迹象越明显。但是人却相反,衰落的迹象刚显现出来,就会开始掩饰,以隐藏衰落的迹象,为了使自己心安。死期越来越近,就会越来越加重表面的掩饰而忽略产生衰迹的原因,所显现出来的生机也就越来越明显,这就是生长的时候不懂明察。
二、徙之失善
徙之失善者,犹如他人取水之地,有一人立于水源之中,他人多恶之,其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徙而不止,世人犹驱之,非其不知徙进焉,以其乏善矣,立水而徙,不去病源,乃徙之失善。
行为缺乏和善,就像在大家打水的地方,有一个人站在水源处,他会招来众人的厌恶,那个人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停地来回移动,众人驱赶他。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进入了水源处,而是他缺乏和善之心,站在水中来回移动,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本质问题,是行为缺乏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