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忆
高三那年,我和一个爱写诗的女生在学校的外面租了间屋子。我们所在的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住宿条件也不差。但是我和那个女生执意要租房子,我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她想考北京电影学院,我想考清华大学。有梦想本来是好的,但是这种梦想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和幻想。
那一年,在外面租房子比住校贵多了,而且还没那么安全。我们租的小屋在一所职业学校旁边,那个学校的院墙顶上都用水泥浇灌上了锋利的玻璃碎片,据说是为了防止里面的学生出来。但是,总时不时地有三五个染着五颜六色头发的男男女女从我们的小屋子门前经过。这个房子单独坐落在职业学校旁边,据说,以前是一个保安住的。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关上那扇门。在门背后,挂着涂满了我们梦想的卡片,以及一个精心制作的高考倒计时日历。我们踌躇满志,我们志在必得。可惜的是,即将满18岁的我们,始终不明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当幻想破灭,压力或许就是梦想带给我们的唯一感受。
以前觉得,我们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可是一再努力也没有好成绩时,我们就容易习得性无助。我和她就是这样,她在数学卷子上写着美丽而绝望的爱情诗,我在英语书下边藏着青春漫画,都试图把门后面的卡片忘掉。当梦想变得遥远,“现实自我”站在了自我认识的制高点,一次次地“凌迟”着我们的信心和倔强。在这场战役里,我们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那一年最流行的词,生动地描述了我们的状态——兵荒马乱。
2.感悟
成长是不等人的,在时间的尺度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不可避免地成长,也不可避免地长成现在的样子。那个爱写诗的女孩儿没有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我也没考上清华大学。但是,她后来一个人去了一趟北京,在大雪皑皑的天安门前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还跟她的偶像于丹拍了一张合照。我那时没有去北京,但是我把这趟行程放在了今年八月份的计划里。
虽然我们最初的梦想都没有实现,但是我们懂得了将梦想折中。而不是像那些极端的少年,因为不懂得折中,最后以惨烈的结局告终。求学以考取功名,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条人人都能走的阳关大道,毕竟状元只有一个。只有不卡死在这一条路上,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明朝的李时珍三次落榜,于是改行做医生写了本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同样是这个朝代的吴承恩,也是考取功名不成,于是写了本小说叫《西游记》。你看,选择另外的路也可以活得成功和精彩。不是吗?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多选题,而不是对错判断题。”这是爸爸在我第一次高考失利时告诉我的。有些人早慧,有些人大器晚成;有些人健康,有些人体弱;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贫穷。这种不同,生而有之,我们会在成长中慢慢发现并接受。不同的人选择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一生的发展也并不像一条直线,知道起点,就晓得终点;更不像平面,兜兜转转只在一个层级上运作。人生是立体的,四通八达--这是我后来在大学里学到的。
3. 建议
今年的高考已过去了十来天,不管结果如何,无论你是有信心进入理想学校;还是没发挥好准备再来一次;或者是选择一所比你的预期稍差一点的学校就读;甚至是直接去“蓝翔”学个技术投身工作。作为过来人的我们都想真诚地告诉你,你的未来值得期待。老话说得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前辈的智慧结晶,金玉良言,记好,别忘了。
相信我们当年的迷茫,如今的高三学子也会有。有一些诚恳的建议,希望你们可以采纳:
第一, 利用较长的假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次梦想的旅行,也可以是学一门必要的社会技能。
第二, 在你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同时,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你未来想要做什么。这一点非常关键,即使现在不能想的很具体和全面,但也一定要去规划处出一个大致范围,因为这很可能是你进入大学(或者职场)之后,动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 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之后,还要为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例如大学里面的英语或者计算机过级,或者取得是与未来职业相关某种资格证书等等。(要依据第二点而定。)
做到这三点,你的假期就已经利用的很好了。比起三个月都在家里逛淘宝、刷微博、看小说、打游戏,能做到这三点的孩子,无论你是否考上了一所好学校,你已经在思想的起跑线上快他们一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