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重点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一、第一个名医叶天士先生:
1.名医的故事
作者先写了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后来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疾病,他当时已经十分阔绰,便非100元不去。待去时,却只是草草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100元就走。第二天又请了他来,当时病人脉冷冰冰的,他却从从容容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100元整。当主人说道用药怕还得重一点吧,他便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佰元整,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2.叶天士给父亲看病
因为父亲的水肿病,我曾经和这位名医周旋过两年。那时,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又何况是隔日一次。
他的药引总是很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比如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还有一道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单据舆论说,神妙也就在这地方。先前曾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位药引梧桐叶,一副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
后来两年,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也在没有先前踊跃了。
这时他便给我又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先生,而且说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但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
二、第二位名医陈莲河先生
1.陈莲河先生的药引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叶天士的脸是圆而胖,陈莲河却长而胖。
他的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
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蘸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
还有平地木十株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问药店乡下人卖草药的老年人,读书人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摹啊,想起远房的叔祖,哀衷一点花木的老人她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福大
药引寻到了,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也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
2.让人看寃愆
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他有一种丹,点在舌上,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我父亲沉思一会儿,摇摇头。
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也许是前世的事儿。这时,我的父亲照样会沉思一会儿,摇摇头。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单吃了100多天的败鼓皮丸,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
还请了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直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了。
3.中西医的不同
作者这里还写到了中西医思想上的一点不同,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定要将临终前的父母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而西医则认为,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后来听说陈莲河先生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呢。
4.衍太太唆使我在父亲临终前大叫父亲
父亲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闪似的想到还是快点喘完了吧。可又立刻觉得这思想不该像犯了罪,同时又觉得这思想也正当。我很爱我的父亲。
衍太太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父亲换衣服,又将纸锭定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给父亲捏在拳头里。
衍太太还让我在父亲要断气的时候大叫父亲,她认为封建礼教中这时应该表现出哀伤。父亲这时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又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可衍太太依然催促我大叫父亲。父亲低低地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能听到那时自己的叫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没能让父亲安静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