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苦恼自己的自律问题,觉得自己的了坚持力不够,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我过往的认知是,有自律性坚持力的人完成任何事情都只是时间问题,而没有自律性的人很难有什么作为。
但是今天博哥分享给我一个思维,他很少坚持什么事,因为坚持本就是一个不好的暗示,他习惯把需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变成喜欢做的,这样自然而然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你做一件事很难熬,说明你的方式不对。完成事情真正靠的是自驱,而不是自律。
《L先生说》最近更新的一篇文章里有提到我们日常写计划的一个误区。
之前我都觉得要先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细化到每日计划里去,但是我的计划很少可以坚持下去,我以为是我不自律,理性pk感性不够成功。但是文中提到。
爱因斯坦说过“感性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是忠实的仆人”,而我们往往本末倒置。顺应大脑,“和谐共处”才是长久的方法。
1.先有一个大的指导纲领,再自下而上自然地生成计划,而不是拍脑袋定一个
(计划是优化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
任何一个凭空从0 开始的复杂计划都很难成功,复杂计划都是从简单计划进化而来的。L先生之前在《如何更好的决策中》中提到的,应该在思考一番后尽快的行动起来,不断的迭代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一个小闭环开始,落地,有反馈。随着能力增长,逐渐将环放大。
而不是上来就做个大环,每天完成一节。这样很长一段时间环都是残缺无反馈的,坚持不到最后
不要苦哈哈维护一个不能运行的系统,要么熬不到最后,要么最后发现不是想要的。
【这有点像“一个俯卧撑原则”,要健身之前先不要想我要定怎样怎样的计划,每天练多少,只要求自己先做一个俯卧撑,当你做了一个之后就会心想:多做几个又何妨?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自然会去想在我现在的基础上,我可以怎样做得更好?于是你有了一套自己的健身流程。计划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凭空创造的。】
2.计划步骤
(1)建立框架
了解做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比如看书是为了求知,我们求知的方式有很多种,就不在局限于看书这一个了,而且如果我们把看书量化(比如一年看多少书,分解成小目标一周看多少书),我们很大可能会囫囵吞枣的纠结数量,质量不行,求知的目的反而没有达到,避免我们把手段当成目的。
(2)简化目标,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习惯,那么,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小的步骤开始,并让自己的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适应它。重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模式,整体地、系统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
比如每天看一个小时书
(3)优化改进
找到计划的不足和优点,不断改进
KPT复盘法:
Keep:有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可以保留?
Problem:有哪些地方不够好,哪里还存在问题?
Try:在下一个周期里,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
(4)
总结:先建立框架,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最后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