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得不说的故事——张居正与李成梁
前文我们简单的提及过,张居正的军事战略中李成梁有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南戚北李),如果说李辅是李成梁的第一个伯乐,那张居正毫无疑问就是第二个,不过他给李成梁带来的,是李辅不能达到的“国士标准”,是当时整个大明王朝的信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成梁遇到张居正,是他的幸运。
李成梁平定王杲后,朝廷论功行赏,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辽东这些年的功劳,第一名当属总兵,其次是巡抚,再次是总督,朝廷升官奖赏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兵部居中调度,也有一定的功劳。”
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只要细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端倪,总兵立首功,我们这些后人知道,但当时的朝廷未必清楚,即使清楚,上面的巡抚总督甚至是兵部领导内阁大臣也是有“领导有方”的名义,这个功劳该怎么分配?例如宁锦大捷的袁崇焕,首功是魏忠贤,其次是兵部部长内阁抚臣等等,真正的功臣袁崇焕排第58名,前面的57个就是名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有方”的饭桶,包括魏忠贤三岁封伯爵四岁封侯爷的两位。
张居正第一分清了辽东地方,把巡抚和总督排除;第二排除了军事指挥机关——兵部;张居正还排除了自己等一批中央官员“功劳封赏涉及到臣等,老实说是滥竽充数,绝不敢当”。
这样不争功不抢功不嫉妒属下的领导,真的很难得。
监察——言官体制,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清廉,是清洁者,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打击权臣,进谏皇帝;另一方面也是党同伐异的急先锋,党争的主力军,他们可以站在维护正义的旗帜下利用他们的权利来诬陷攻击其他清廉之士,和他们意见不同的人。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不畏强权,悍不畏死,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们身上有;如果中华民族存在民族劣根性,善于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卫道士嘴脸,他们身上也有。
俗话说“文人相轻”,自己人都互相看不惯,更不用说看待李成梁这个粗鄙武夫了。
每次李成梁大捷,有些言官关心的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一心关注明朝死伤了多少,死伤越多越高兴,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李成梁“浪战”的理由,蒙古骑兵多么厉害他们不管,战斗力多强不管,李成梁消灭了多少敌人不管,只要李成梁手底下一有伤亡,这些言官就会指责李成梁“看似英勇,实为浪战”。
不打,说你畏敌如鼠,白吃朝廷俸禄;打了,败了,要弹劾你,要给你治罪;打了,胜了,不予表扬,反而说你浪战,这下你该知道前辽东总兵王治道为什么要战死了。
憋屈,实在是憋屈。
有次万历皇帝在文华殿读书(年龄小还要继续学习),突然传来辽东杀敌百余骑的捷报,明军伤亡也大致相当,主讲的张居正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便说:
“以前对考察将领的法度太严格,所以造成将领观望而不敢和蒙古骑兵作战,侥幸保存力量没有伤亡就满足了。”
(往时损军之法太严,故将领观望不敢当虏。苟幸军完无损而已。)
“如今辽东杀伤来犯之敌四五百人,这是正面将士浴血奋战带来的,臣认为应该从宽容的立场来评价将士的损失,虽然此战我军大胜,但也应该以战败的心来看待,用丰厚的抚恤来酬谢那些为国在沙场负伤战死的将士。”
这段话说的天衣无缝,第一先不漏声色的批评了言官,以前就是你们唧唧喳,才使得前线将士不敢作战;第二表扬了边境将士,对于边境的情况,比起那些朝堂之上整日纸上谈兵用嘴打仗的大臣们张居正是最了解的,他知道边境将士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第三,“以作战败之心”,让那些还想告一状的言官们彻底闭嘴。
杰出的政治智慧,或者说圆滑的为人处世。
李成梁封爵,朝野中反李的呼声达到了高潮。
明朝如前朝一样,“马上打江山但不以马上治江山”,重文轻武,文官不仅在很多方面高于武官,还有着很多本该属于武官的权利,作战的军事决策权、将领的任免调配权、军事指挥权、军队的后勤补给这些都是由文官掌握;作战的时候朝廷会派遣一名文官当经略总揽全局,各地的总督也都是文官;作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的五军都督府,从某种程度来讲权力都被文官代表的兵部瓜分了,只是一个荣誉,一个花架子。
最令地方将领感到头痛的就是和地方文官关系的处理,虽然自己品级高(其实差不了太多),但还是得听巡抚的,巡抚统军制,做什么都得和巡抚商量,但好歹巡抚是一省最高长官,听他的也不丢人,可还有一个小官监督制。
小官监督制,意思很好懂,甭管什么地位权力品阶,小官可以监督长官,前提是小官是文官,大官是武官。
这就形成了“以文制武,以内驭外”,武将在各方面都差别于文官,就连武举,中了举人有的家庭都深以为耻,别说宴请宾朋,还要跑到祖宗祠堂说几声“儿孙不孝”,认为自己家从此就玩完了。
这样长久形成的优越感,粗野鄙夫成了武将的代名词,文官压根看不起武官,可如今有武官居然要封爵,这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集体问题。
这是文官的耻辱!
好在这时候张居正还压得住场,李成梁同志也战功赫赫,超额符合《大明律》中封爵的规定,大家明面上抗议了一下也就只好默认。
事后,李成梁托家人来到张居正府邸,表示感谢,和家人一起来的还有一万两白银,一千两黄金。
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大米(377斤),折合成现金大概就是660元,那一万两白银加一千两黄金大致多少钱,大家也都应该懂了,无论过去还是当下,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笔无法拒绝的天大数额。
可是,张居正拒绝了。
“回去告诉李将军,他的功劳是他自己凭着自己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命杀敌出生入死所赢得的,他的晋升符合朝廷的法律,不需要感谢我。如果我收了这笔钱,是侮辱了他的功勋,更是有愧于高皇帝的在天之灵,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行为。”
(若主以血战功封一官,我若受之,是且得罪于高皇帝,其毋再渎。)
听到家人的回报,李成梁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张居正不是个清官。
没有人不爱财,可是能做到取之有道,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什么钱可以拿,什么钱不可以拿,什么钱是自己应得,什么钱不属于自己,在钱面前做到有原则,很难,非常难。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诱惑都讲究原则的人,是可怕的,常人会坠入深渊,而他们却能自己爬上来。
所以对张居正,李成梁有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还有着千里马对伯乐的感恩,而心底的深处却有着一份敬畏,甚至说是恐惧。
这份畏惧在李成梁斩杀速把亥取得大捷的三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2)年的6月20日,消失一空。
1582年6月20日,内阁首辅张居正,薨。
世上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平静的走了,但张居正死后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麻烦看过觉得不错的朋友给出你的喜欢和关注,写文不易,十一点多和女票吵架也蛮不易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