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秋之三十四
江口沉银之谜:历史上张献忠在四川是否还有藏宝地
文 和运超
2017年3月,四川江口沉银遗址在眉山市彭山县曝光。几百年来,大西军张献忠在江口为明朝参将杨展击败,大批金银珍宝落水的记述传闻终于盖棺论定。前后进行两期水下考古发掘,找到多达30000余件文物,号称继北京定陵之后最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
江口沉银出水文物第一期有明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首饰,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第二期有明代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实物,虽有残损,但可清楚辨识出印面的篆书蜀字。还有首次发现以三眼铳为代表的火器,以及金碗、银碗等。因此,基本坐实当年张献忠在四川大量搜罗财宝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根据300年来传言张献忠拥有“买下成都府”的惊天财富,号称多达30亿,目前江口沉银打捞的文物似乎依然只是一部分,张献忠宝藏真的是全部沉在江口水底,还是另有其他藏宝地至今没有被发现呢?
一、张献忠宝藏的来历
明末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在家乡陕西定边县联络十八寨乡民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王自用(定边县与王嘉胤所据府谷县都属于榆林市)。张献忠作战勇猛,越过黄河往南发展,加入以高迎祥为盟主的义军。崇祯七年(1634),张献忠攻下川东重镇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年过五旬的著名女将秦良玉与儿子马祥麟合军,张献忠遭遇前后夹击,败退湖广。
陕西义军盟主高迎祥被俘死后,张献忠与李自成分别在东西两线各自发展,互相缺乏配合,以杨嗣昌、洪承畴、左良玉为主的明军布下围攻计划,张献忠、罗汝才两支队伍接受招抚,而李自成躲在商洛山中。
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再次举兵,罗汝才攻打夔州失败,这一支队伍走向衰落。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在四川山区转战半年,趁着大破左良玉战机,迅速出川攻克襄阳,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处死,为了扩充队伍,开始搜罗宗室富户的财富,分十万两赈济饥民,受到民众拥护。到崇祯十六年,占据汉阳、武昌,又处死楚王朱华奎,将其投入长江淹死,将楚王财宝全部拉走。据说连带武昌、汉阳全部富户的财物,义军总共用了数百辆车才装完。
朱华奎当楚王长达60多年,收藏了许多财宝。比较有野史风格的吴伟业《鹿樵纪闻》记载:“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张献忠曾嘲笑楚王:“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张献忠从这一批财宝中拿出五百万两,征集湖广民众加入义军,势力倍增,开始称“大西王”。
张献忠重入四川,一举拿下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和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区)。升为四川总兵的秦良玉建议四川巡抚陈士奇派兵守十三处关隘,但文人出身的陈士奇不善军事,被困在重庆府,他与大西军对战还是很勇敢,陈士奇守佛图关时还大骂劝降的张献忠:“世上岂有降贼的颜平原(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英勇不屈被淮西反叛将领李希烈所杀)”,被杀时年五十七岁。
之后,张献忠攻取成都,蜀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渌自杀,继任四川巡抚龙文光、巡按御史刘之渤、按察副使张继孟等拒不投降,均被处死。张献忠在重庆、成都继续搜集了许多财物。很少有人知道,蜀王家祖上好道术,尤其擅长黄白之术,到朱至澍这一代都相当富有。之前朱至澍曾犒劳重庆军3万两,成都军2万两,相当抠门,所以底层士卒肯为他们卖命的很少。
大西军进攻成都时,刘之渤建议多拿些银两方便招募兵勇守卫,朱至澍不肯听,打算带着财宝跑去云南,还与内江王朱至沂争执。等张献忠攻入成都皇城(今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一带,过去为王府范围,老百姓称呼皇城),朱至澍再拿钱出来招募,三天都无人应征。张献忠攻到蜀王府,朱至澍与其他末代王族兄弟(是太平王还是内江王说法不一)妃嫔、宫女等投井自杀,张献忠拉出来手刃其尸,另外扔到锦江中。
从湖北到四川,张献忠搜集了许多财宝是事实,在成都登位称帝有一些贪图享乐也是事实。如野史上说张献忠曾经公开举行斗宝大会,说他的财富足足堆放了24间屋子,好像把张献忠变成过去王恺、石崇一类的家伙了。但就这样一个人,他对于成都城中那一座富丽堂皇的蜀王府却不感兴趣,作为一个大西皇帝,也没有为自己建造宫殿。他居然选择住在成都城南偏东一处十分安静的别苑,具体位置不详,大约是今成都市新南门一带原来蜀王的某处别苑。
假如客观一点说,张献忠贪财搜集很多财富并不假,但并不是一个头脑昏庸的人,否则他不会在明末历史上留下不大不小的一笔印记。
二、张献忠掩埋宝藏的经过
张献忠称帝后,由于对巴蜀各地豪门富户不断掠夺,引发明朝剩余将领抵抗,大西军在四川根基一直不稳。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受命进军西南。此时,四川境内打着明朝旗号的也汇集十万人左右,大西军张献忠处于内外夹击的不利局面,这时就想要离开四川,设法转移和秘密储存宝藏。最熟悉的一幕就是大批船只从成都进发,到彭山县江口镇与明朝将领杨展激战失败,就有了“江口沉银”一事,如今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杨展,四川嘉定人(今乐山市),崇祯十年(1637)武进士第三名,早年追随杨嗣昌打击李自成张献忠,授参将。崇祯十七年,张献忠进攻成都,杨展与曹勋被俘,寻机跳江逃往新津。南奔犍为(今乐山市犍为县)召集人马反抗大西军,反攻嘉定和叙州(今宜宾市),被孙可望连连击败,退至仁怀(今贵州遵义市所辖仁怀市),得到南京方面弘光帝任命的兵部尚书兼都督川湖云贵军务王应熊支援,杨展意外有了转机。
王应熊为重庆府巴县乐碛人(今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受命总督数省,给银三万两,赐尚方宝剑。王应熊名为督师,其实手下根本无师可督。王应熊散尽家财,招兵数千人,开府遵义,推荐一批川将罗于莘、侯天锡、曾英、王祥,包括前来投奔的杨展。隆武元年(1645)八月引军进到巫山,组织川东一带力量追击大西军,发展至八万人,杨展与皮熊领军收复永宁(今泸州市叙永县),过鱼腹关经合江返回嘉定,在川南继续扩大明军势力,这才有了在彭山县打败张献忠的力量。
张献忠败退回成都,分兵给四子。传说张献忠当时就在成都安排好剩下宝藏,然后才决定北上同清军决战,由大西军叛徒刘进忠引豪格部将鳌拜大破凤凰山营地,张献忠身死,年仅四十岁。
但是,关于张献忠最后如何处理宝藏的,说法一直很多。江口大战之时,张献忠随身带走一批财宝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否为全部宝藏?通过今天已经发现出一大批金银首饰,却难以相信这是张献忠的全部家当。
史料流传比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张献忠令人截断锦江,在河底挖了几个数丈深的大坑,把剩余的金银财宝全部埋入坑中,这就是传说的“锢金”,见《明史》相关记录,“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后来许多野史笔记也有类似说法,只不过矛盾的地方是时间有差别,有认为1645,也有认为是1646年。
江口本身也是锦江的一段,加上《彭山县志》载:张献忠的船队沉后不久,清朝组织过大规模的打捞,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所以,张献忠水中宝藏是最深入人心的说法,以至于清朝官府和民间都围绕锦江大做文章。
在彭山江口击败张献忠的杨展,本来追击到汉州(今广汉市)。杨展与清军交手也遭到失败,他为人性格傲慢,对待部下和百姓都不错,在四川诸将也最为富强,传说就是杨展在江口一战得到不少张献忠的财富。后来有手下贪图杨展的田地和财富,就暗中将其杀害,投奔了清军。
三、张献忠到底有几处埋宝地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今天被考古证实的江口沉银,显然不属于张献忠的“埋宝”。江口本是一处战场,沉银宝物是张献忠转移财宝过程中,与杨展发生交战,船只毁坏意外落水的,并不是过去正史和野史认为张献忠特意埋下的宝藏。那么问题来了,张献忠也明显没有带着号称能够堆满24间屋子的财宝转移,其他的大量宝藏究竟是在哪里呢?
以张献忠的事迹归纳,流传最广的自然是锦江,而且这一说法长久以来容易和江口沉银混淆。锦江埋宝是正史和野史采用的说法,吴伟业在《鹿樵纪闻》记录埋宝是顺治二年(1645),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显然是在成都城内的锦江,而不是彭山的江口。
明末清初的诗人学者彭孙贻(江南人,受大诗人和抗清人物陈子龙欣赏推荐,家人也参与过福建隆武阵营)在《平寇志》卷十二引明末史学家查继佐的说法,也认为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四川本土学者彭遵泗(今眉山市丹棱县人)《蜀碧》一书影响最大,但他的时间却最晚,记载也和前面的说法区别不大,只不过他没有提及埋藏财宝的数量规模。直到清朝中期道光年间的陈克家接替祖父陈鹤完的《明纪》,也继续使用锦江埋宝的说法。
其次要注意的是,锦江埋宝的观点是张献忠主动进行的,不是像江口沉银那样属于意外流失财宝到水底。而且在河底专门挖了地窖,而不是像江口那样随便沉入水底完事,所以想要寻找难度很大。
第三,锦江埋宝之所以能够让人相信,因为张献忠在成都原本就住在今天新南门附近的城郊别苑,这里紧捱着锦江。他的财宝全都放在自己住处,安排人截流,埋到河底也是比较方便,并不用惊动太多人,所以也体现了保密性。
不论是江口沉银和锦江“锢金”,除了将宝藏是在水中的观点之外,其实清朝中期以来民间一直都还有其他说法。
比如说张献忠藏宝是青城山附近。清同治七年(1868),灌县(今都江堰市)知县钱璋写《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曾提到青城山的普照寺与张献忠藏宝有关。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后,搜集有许多财宝,为了稳定人心和自己对多年杀伐的宽恕,安排让最信任的义子李定国在青峰山(即青城外山)重修普照寺(因为原寺当时被毁)。随着清军进入四川和明朝余部力量夹攻,张献忠打算转移,当时寺庙还没修建好,但剩下许多石匠和石材全都没了踪影,因此后人一直认为,李定国按照张献忠的布置安排,秘密利用修建普照寺为名义,其实在青城山某处埋下了宝藏。
之后,大西军接应永历帝退往云南,由刘文秀负责四川,而李定国负责湖南。李定国再没有机会回到四川,最后永历帝在缅甸被俘虏。康熙元年,李定国病死在云南,希望儿子继续坚持重新壮大大西军,还交代一个部将出家为僧叫心莲,让他以和尚身份回到四川青城山隐居,心莲和尚成为青城山普照寺的祖师,其实一直等待大西军东山再起。
心莲和尚在清朝初年的成都附近名声很大,这是历史事实,被尊称为蓥华祖师。心莲和尚康熙中期先在昭觉寺挂单,他在成都各寺庙讲经说法,救助困难百姓,很快声名远播。筹备许久,大约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才在灌县大观镇重建好普照寺,成为开山祖师。他一直等待时机,可以响应大西军重新返回四川。最终也没有等到,临死前对弟子回顾了追随八大王和李定国的不凡经历,但没提及藏宝之事。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雅州(今雅安市)芦山县青衣镇。根据《天全州志》和安文思所著《中国史》(外国人所写,但参考不少中国史料,1671年出版,时间上很接近清朝初期)记载,天全县(与芦山县相邻)土司高跻泰和部下徐汉卿很早就得到密报,张献忠派义子艾能奇和属下李国杰受命到芦山一处峡谷秘密藏宝,具体地点自然说法不一,有说在飞仙关,也有说在碧峰峡(碧峰峡景区今属于雨城区,但峡谷其实已经和芦山县南端相连)。他们还听到那句流传很广的口诀。
天全高氏土司的渊源非常久远,从唐朝起,高氏家族就在这里活动,受封为雅州都督,统领当地部族。事实上,高跻泰在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时已经表示投降,还派弟弟高登泰前往归顺,希望赎回祖母张氏。张氏年届九十,张献忠因念其姓张,对老人很敬重。听说高氏兄弟前来归顺就同意放回,没想到他们是诈降。据说高登泰在新津接到祖母时,就在河对岸辱骂张献忠被杀,也有说他是在成都城内宴席时被毒杀。
总之,高跻泰在雅州一带一直防备大西军,对他们一举一动很留心。李国杰本来是受张献忠和艾能奇安排来芦山县做官,但高跻泰认为他是秘密来山中藏宝,就联合黎州土司杨氏攻杀李国杰,还逼问宝藏下落。照野史传闻记载,这一幕故事很香艳离奇。
据说高跻泰邀请李国杰赴宴,表示弟弟高登泰当时罪有应得,他很尊重大西皇帝的官员来到雅州治下,还派出以美貌著称的杨氏土司夫人江氏在酒席上哄骗李国杰,但李国杰守口如瓶,只说前来赴任。高跻泰他们就趁酒醉杀了李国杰,然后在芦山到处搜寻,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高跻泰仇恨张献忠,主动对清军效忠,也将大西军有宝藏在芦山县的秘密汇报给清军。
其他有成都龙泉驿区的百工堰,也流传关于张献忠埋宝的传说。百工堰毗邻成都以东的龙泉山,从地理来说也是依山傍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百姓也有一首歌谣来猜测这两座山的秘密,歌谣唱道:“石公对石母,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成都买到简州府。 ”成都龙泉山百工堰一带有两座山,一座叫石公山,一座叫石母山,两山遥遥相对。传说两山下暗藏玄机 ,可是至今没人发掘出来。
还有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如说张献忠埋宝是在重庆。因为张献忠从成都坐船出发,原本就打算往重庆、巫峡方向伺机出川。张献忠转移宝藏的时间有不少记载是在大顺二年就开始,从陆路运输动静会很大,那么如果在江口和杨展大战前,早已经从成都水路秘密转移部分宝藏离开成都府是不困难的。而重庆一带号称山城险塞,埋下宝藏也是非常理想的。
由于那个流传广泛的口诀影响,在清朝前期,本来重庆埋宝的说法还鲜为人知,也没有多少人会往别处想。后来骆秉章到四川平定太平军石达开,当时咸丰年间太平军席卷各地,清朝方面财力捉襟见肘,因此,四川官府公开组织力量搜寻张献忠宝藏形成一个小高潮。骆秉章身边有一个亲信助手国璋(蒙古族八旗出身)非常能干,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受骆秉章提携,在四川各地任职多年,非常留心民情风俗,也暗中帮骆秉章在打探宝藏下落。当时成都附近周边100多年了,不论官府还是民间一直对张献忠宝藏没有多少收获。骆秉章离开四川,国璋后来忽然转移目标到重庆巴县任知县,还暗中绘制重庆地图秘密搜寻宝藏,由于他晚年也做了许多有益民生的好事,人们并不清楚他有过寻宝的企图。
所以,传言八大王宝藏地点当年在巴蜀各地都有说法,即使远在重庆,对应口诀“石龙对石虎,买到成都府”,也能找到有一些相关的依据。随着时间流逝,今时今日江口古战场大批文物的出现,再次让人相信流传300年的张献忠宝藏的确是事实,那么当时正史野史都说他另外掩埋了大批财富,可能随着进一步考古和整理史料线索的发掘,相信不久一定会真相大白吧。
2019年4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