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内,我注意到这与我曾经住过的酒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我看见墙壁上有明显的白色管道,还有像空调外挂机式样的装置。仔细瞧了瞧,原来是暖气管道设备。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北方的冬天,家家户户都供暖气。
但这七月份的北京,天气依然热,户外的太阳,依然灼人。走过大街,过公路天桥的时候,蔚蓝的的天空,朵朵白云,似棉花,似轻柔的飞絮。天际里,没有雾霾,不见沙尘。太阳明晃晃的,虽热,但令我诧异的是,居然没有汗水。在宜宾这样的气温里,早就汗流浃背了。
前往天坛,追寻历史的回音!
北京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在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曾在书本上见到过。那时候曾想过,在那地方大声读书,会不会形成书声朗朗的气势呢?
历史书上记载,北京天坛,那是明清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是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圣地。我想,在那样回音阵阵的天坛祈祷,想必会震动天庭,感动上苍,保佑国泰民安!基业永存!
进入天坛公园,但见青松翠柏,傲然挺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感、一种仪式感。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由丹陛桥相连接。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我们经过七十二连房,直往历史书中所展示的、旅游资料上所宣传的画面——祈谷坛祈年殿而去。我注意着脚下的石阶,全是用大理石之类光滑、色彩略带绿色或白色构成,而且似呈透明状。
据导游介绍,眼前的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感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别具匠心,感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处都有一种象征,每一处都有一个寓意。
从祈年殿出来后,前往丹陛桥。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天神通行;东御道,为皇帝专用;西王道,为王爷大臣使用。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眼前的三条石道上,游人络绎不绝,石道光滑平整,阳光下,略微反光。
夕阳西下,园内,生长着数千棵百年以上的古柏。坐在这古老的松柏下面,思绪,被一根根牵引了出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进行保护和维修,经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古老的天坛,今天更加美丽壮观。
占地200公顷的壮丽的天坛公园,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种象征,是今天的中国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的一种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