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中国乐坛久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一生历尽坎坷,饱经磨难,曾因“莫须有”的罪名两次被判入狱,在长达18年时间的黑暗岁月里对艺术的信念不改。出狱后仍然痴迷音乐,不断辗转各地采集民间歌谣,共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多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作品至今经久传唱。他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西部民歌创作和传播事业,王洛宾的歌最能代表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生态,不仅被誉为“西部民歌之父”,同时因“情歌大王”的美名蜚声海内外。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现代作家、旅行家,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她的一生才气沛然、浪漫洒脱,至情至性、遗世独立,悲喜自娱、清澈如许,尘世的腌臜与市侩丝毫没有将其污损和收买。她与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上演的那段真实生死姐弟恋,曾令无数读者唏嘘感叹,当荷西1979年命殒大海之后,每逢有人劝三毛再觅良缘她都黯然神伤,除了荷西,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情有归处,因此三毛孤独的灵魂飘荡了十来年。
定居在台湾的文艺女神和生活在新疆的一代歌王,前半生有着30岁的人生断层,两条平行的生活轨道看似毫无关联。可是命运就会有种种机缘巧合,一向很重感情的三毛47岁那年无意中从朋友的报道中得知,在新疆已经77岁的王洛宾与她同样以爱为信仰时,心生喜悦如获知音。三毛基于对艺术大师的才华崇拜与人生际遇的惺惺相惜,立即提笔给王洛宾写信,有病在身的她刚刚痊愈,就自己创造机会拖着大大的旅行箱,辗转奔赴新疆专程来当面诉衷情。这次见面回台湾不久,按捺不住兴奋之情的三毛便开始与王洛宾鸿雁传书,万里寄情。即使关山迢遥,通迅不便,从1990年5月到8月的短短三个月时间之间,三毛就给王洛宾写信达15封之多。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到了王洛宾的家里,两人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一起外出探亲访友、出门游玩、购物买菜,回家后由三毛亲自掌勺做饭,闲暇时间聊天、弹琴、唱歌、写词,相偕与欢。然而相处的时间一长,人生经历、居住环境、观念形态、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距,也渐渐消磨掉了三毛对王洛宾的热情。仅仅14天后,三毛落寞地提着行李箱又回到了台湾,30年的时间距离造成的多种隔阂始终无法跨越,已近耄耋的王洛宾,生活刻下的伤痕太深,年龄、舆论、子女及其他现实因素也使他顾虑重重,根本不敢贸然开始这段情感。
1991年1月5日,离开王洛宾121天后,饱受事业、爱情与疾病三重困扰的三毛,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自缢身亡,英年48岁。噩耗传来,王洛宾悲恸不已,恍惚迷离之中,他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三毛却已经听不到这么深情的歌曲了。由于没有留下遗书,关于三毛的死因直到现在仍然众口不一,关联最多的当然是王洛宾,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除了数封往来书信外,三毛两次来到新疆拜会过他。在小编看来,三毛是个悲观主义者,消极情绪贯穿一生,如果说王洛宾是压倒三毛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三毛的父亲在她去世后却说他知道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又做何解释呢?
关于三毛与王洛宾之间的忘年交故事,网上流传的版本有很多,小编无从知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所以不妄加定论。只是在《1943--1991 三毛》传记一书中,三毛的友人专门写文澄清过这段经历,说事实上三毛与王洛宾的相处很不愉快,更没有忘年恋这一说。先不管这些消息到底哪个更有真实性,小编则认为三毛和王洛宾之间,没有忘年恋至少也是彼此有好感互相欣赏才华的,只是不适合在一起长久生活。现在的新疆吐鲁番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里,三毛写给他的信,以及她去世后王洛宾写给三毛的歌,都有原件展出,字里行间确实可以读出三毛对王洛宾无遮无拦,跃然纸上的那种超越普通朋友的热烈。
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也溘然长逝,享年83岁。一个写过无数经典作品的歌王,一个万水千山走遍的奇情女子,成就一段旷世忘年之交。往事如烟,随着两位当事人的先后故去,其中的细节早已无从考究,只有那些你来我往的信件中暗藏着的深情,还留给怅然的歌迷与书迷们在心中反复咀嚼回味。可是,世事纷纭、八卦野史满天飞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读懂王洛宾和三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