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1世纪的科技创新和行业风口,我在想无人超市的概念在这样人力成本并不高的时代里的意义究竟几何?这也是媒体抛给Amazon Go的问题。阿里明确了自身没有开店的意愿,而是用相关技术为那些想开(咖啡)店的人服务。即便如此,在这几年看来数字平台和生物识别等技术的介入相较目前的人力成本并不节省一分一厘,相反,富有人文情怀的朋友会哀叹服务温度的缺失以及用工市场的消沉。
对于阿里等企业来说,科技绝不是拿来作为天赋权力而追求的最终目的,以上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母板参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更高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科技公司都试图去用功利主义来解释花在科研上的每一分钱,即科技未来能达成什么。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创新手段是为了满足明确的、已知的目的吗?这是小商人需要深刻了解的问题。从无人超市的案例来看,显然“取代店员、节省人力成本”这样的伪命题绝不是亚马逊和阿里创新的动机,它们追求的是规则功利主义,这也是巨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之体现。
何为规则功利主义,不同于之前说的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讨论的是达成“全部”后果:“某物对于各种各样被预期会在某种情势中或在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势中出现的需求所具有的效用”。这无疑是最大化某种手段未知影响力的唯一标准。
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设计与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与沟通,而其本身作为媒介、形式也好,并非最终目的。然而在理解科技于设计的关系中,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往往会投入大量精力物力于前者,在同等的时间跨度之内,科技俨然成为了目的。在几年前,我有一个同学希望在某项目中引入某动作感应设备,对于一个手头并不宽裕的穷学生而言,这样“一次性”设备也是笔花销。在最终的演示中,我发现同学不仅改变了设计内容,还调整了一个展示品牌延展性的logo设计,以适配“动作感应”的概念。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场个人无私的该品牌感应设备发布会。这实际上是很可惜的,虽然同学几乎每晚滞留实验室许久,但他所做的竟然只是琢磨如何架空应用科技,而非结合设计初衷应用科技。
我之所以迷恋硬件创新正是因为借大平台之力能够让科技手段化,这也是某种学生时代得不到的找补心理。
题外话,可能是蔽校本身水平不高,那位同学的演示获得了满堂喝彩,也相信最终分数不会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