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以后,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怎么办,又陷入了情绪漩涡,开始内耗了”。
不知不觉间“精神内耗”成了占据我各大社交软件的高频词汇。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什么是精神内耗?
是彻夜难眠反复回忆某件没做到完美的事?还是在做决定时,瞻前顾后,陷入抉择漩涡?抑或是发微信给朋友却迟迟未得到回复,脑海自动浮现“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大家在不断的给自己内心加戏,“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过度消耗精神、心理和思维等方面的资源,以至于长期处在一种疲惫、焦虑且难以自拔的状态,让自己痛苦不堪。
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孤独、无力、迷茫,每个人都在挣扎着逃离,但焦虑、自我怀疑似乎像个紧箍咒,越是想挣脱捆绑得越紧。每当他们鼓足勇气倾诉时,耳边总会传来“想那么多干嘛,少想点不就好了”“一天没事找事”“就是吃饱了撑的”等诸如此类的噪音。
这些回应看似轻描淡写,但实际却潜藏着所谓“过来人”的得意洋洋,他们站在“过往经验”的道德制高点,指责你不够强大,毫不掩饰地进行嘲讽,仔细听,甚至能听到轻蔑的笑声。
“精神内耗”可以定义为“想太多”,但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在无病呻吟。
大学的时候,因为跨省求学,在语言习俗、生活习惯、气候饮食、性格脾气、宿舍相处等方面多有不习惯,这些不习惯让我时常想念家乡的辣味菜肴,怀念那里的山水和亲人。
“大学生活这么美好,你不去享受它,居然在这里伤春悲秋。”听到朋友的话,我很难过却也能理解,对于被安全感包围的人来说,是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的。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已被情绪吞噬,但这种情绪绝不是来自于“想太多”和“太矫情”。
后来,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入驻了简书平台,开始在这些平台上发原创散文、随笔、小说,企图通过文字来拯救迷失的精神世界,
和所有作者一样,我期待有人能读到的我的文字并共鸣。每当有新稿子写完,我是自豪、快乐的。但稿子发布后,我又会很焦虑,每隔10分钟就会不自觉地打开订阅号助手查看阅读量、点赞量,要是一连几个小时都没有变化,那些暂时被藏起来的坏情绪,又会跳出来试图把我拖进泥沼。
时间就这样在一篇篇稿子间溜走,心境也在忽明忽暗间,渐渐沦落到偏黑暗里。
“5·25”心理活动月时,学校举办了心理征文比赛,我用一周的时间打磨了一个心理情景剧本参赛,破天荒地得了第一名。这个消息犹如石子投入湖面,让枯寂的生活泛起了层层涟漪。一瞬间,所有委屈、害怕、雀跃、平和的情绪倾泻而出,一颗心都被希望填满。
新的春天来了,情绪也跟着进入了春天。
学校对于获奖作者是大方的,给第一名颁发了荣誉证书并附上一本精美的手账。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去领荣誉证书和手账那晚,是个清凉、温柔的夜晚,风里带着丝丝甜味,月光照在身上,整个人散发出薄而透亮、柔和且坚定的光。
三四月做的事,八九月终于有了答案,这个答案肯定了我的一切努力,情绪和心态开始慢慢变得平和、圆润,整个人开始越来越明亮,轻快,有活力。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心态的转变往往也只在某一瞬,但我就是知道,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喜欢也享受这种改变,它让我渐渐融入了学校里的一切,就连日子也变得温柔、幸福起来。
充实、完满的日子里我依旧坚持写作。我的两篇稿子被刊登在了校报上,甚至在毕业一年后收到了240元钱的稿费。21年9月时,还写出了一篇阅读量高达1W+的散文,微信公众号也有了500+的粉丝,一切都在缓慢向上,变得越来越好。
工作以后,回首大学四年,才惊觉,没了“精神内耗”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是如此的迷人可爱。
因为拥有太多次成功,有了太多明确的爱意和足够的安全感,在被赢包围的每一个瞬间,都觉得自己在无限接近幸福。
所以,治好“精神内耗”最好的方式,还是得赢,那些所谓的放下执念的劝说都没什么价值。
如果“考上了”“拿到了更好的”“被坚定的选择过无数次”,就不会有“为什么要上班”“结婚有意义吗”“小镇青年还有必要努力吗”“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该如何是好”……这些拷问了。
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最后,祝你能赢,但不一定是这一局,是未来某个偶然的瞬间。所以,请继续保持努力和坚持,继续创造春天的一万种可能。
念安,祝好!
@七尘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