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人君所畏者,史而已。《春秋》云:爲亲者讳。爲史者但当记时政,不宜书君上之事。顷者史官,君上之事,则书之犹恐不及,在下之事,则讳而不书,罪亦大矣。今则已令史官,不得书君上之事,然不若无史之爲愈也。人君行事,不可拘于史也。」—《燕山君日记・63卷》,燕山十二年(1506年)八月十四日,辛酉年第五条。
说到「朝鲜」(조선)一词,仍经常可在当代韩国人口中听见,诸如嘲讽他人思想落后,还活在「朝鲜时代」(조선시대)吗?或者韩国人自嘲自己的国家为「地狱朝鲜」(헬조선)等。
就历史发展来看,李氏朝鲜由1392年李成桂(이성계,1335-1408)创立后,将近延续了500多年时间,不可不谓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重要的王朝,而李氏朝鲜王朝何时正式结束的呢?一说于甲午战争(1894年)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대한제국,1897.10.12-1910.08.29),结束与清朝的宗藩关係,才正式宣告李氏王朝告结;而又一说,李氏王朝正式结束之时间,应该再往后推13年,由大日本帝国于1910年间侵吞朝鲜半岛,灭亡大韩帝国之际。
「祖宗」之外:两位李氏朝鲜的国「君」
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长达500多年之久的朝鲜王朝,共计有27位国王,而这些众王死后,入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之名号—庙号(묘호),几乎都冠以「祖」(조)或「宗」(종)等字,诸如开国元君李成桂,死后庙号为「太祖」(태조)、创立现今韩国人使用的「训民正音」(훈민정음)的李祹(이도,1397-1450),则在死后庙号称为「世宗大王」(세종대황),甚至最后一位国王李坧(이척,1874-1926),他在死后庙号也称为「纯宗」(순종)等。
唯独这些君王中,仅有两位死后没有庙号,且仅冠以「君」称号,分别为第十代王李㦕(이융,1476-1506),称「燕山君」(연산군,1494-1506年在位),与第十五代王李珲(이혼,1575-1641),称「光海君」(광해군,1608-1623年在位)。
这两位君王有着共同的命运,儘管他们两人生前顺利登基,分别统治朝鲜王国为14年和15年,但在世被人推翻,惨遭「废黜」(폐출),且在后世的评价,他们背负的「君」称号,异于「祖」、「宗」。可别小看这样的称号,背后的历史定位大不同,简单地说,「君」意味不被承认为王,指得仅为「王子」身份罢了。
但我们要问的是,历史上的燕山君与光海君,他们两人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引起众臣世人共愤?又是怎么样的歷史条件机缘下,让两人落得此下场呢?我们先由燕山君的暴行讲起。
绝对权力绝对腐化,燕山君从勤政到放荡的堕落之路
燕山君,本名李㦕,为第九代王成宗(성종,1457-1495年)的嫡长子,废妃尹氏(폐비 윤씨,1455-1482)所生。说到他的生母值得一提,尹氏虽在1474年,因恭惠王后(공혜왕후,1456-1474)韩氏去世,顺势被立为正妃,但宫廷妃子间内斗本为严重,尹氏嫉妒心又异常强烈,占有欲强,不仅看不惯纠缠在成宗身边的宫女,还曾因吃醋弄伤成宗圣颜,加上大臣们争权夺利,尹氏恶性谣言不断,最后成宗忍无可忍,1482年赐死尹氏。
尔后,燕山君便由晋城大君(전성대군,李怿이역,1488-1544,即后来「中宗」)生母贞显王后(정현왕후,1462-1530)抚养长大。1484年,燕山君八岁之际,正式被封为王世子,1494年成宗驾崩,燕山君19岁登上王位。即位之初,燕山君尚怀勤政爱民、巩固国防等政治热忱,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到最后酿成绝对的崩坏,燕山君登基不久后,就沾染上了奢侈放荡的生活恶习。
当一国国君无心于国政,宫内群臣内斗就开始了。众所皆知,朝鲜王朝政治一大特点,就是「党争政治」。什么是党争政治呢?易言之,即官僚、党派之间,因利益、权力之纠葛,明处在王上进言争个是非,暗处则是私底下大打出手,若当权者非贤君,不懂衡权治臣之道,底下的众臣必定为了自身、自派利益,争得不可开交,也因此经常酿成当某派人士得势后,迫害他派之事频传,形成了历史学家口中的「士祸」(사회)。
功臣与改革派知识分子,终成党争来源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朝鲜中央掌权派分为勋旧派(훈구파)和士林派(사림파)两大派,长久以来两派权力斗争不断。两派组成的成员也大不同,简单地说,勋旧派多属建国功臣、老臣,且此派多利用与王族之间的联姻,确保自身家族可在中央占有一席之位,好掌握一定权力;相反地,士林派则是多出身地方地主、仕绅人士,且在乡村邻里从事研究、宣扬当时流行的理学,通过自我修养来把握「理」,建立起礼仪制度,维持社会秩序。
然而士林派之所以会对勋旧派造成威胁,乃是士林派对社会改革抱有一定程度的热忱,且也把此文治改革思想,体现在新进中央政界的官僚身上,其中助长士林派成长的时机,为燕山君父亲成宗。成宗笃信儒教思想,在位时期扩建了弘文馆(홍문관),完善朝鲜司宪府(사헌부)、司谏院(사간부)和弘文馆等三司制度,选拔录用人才时,他也特重儒教学者,因此也让士林派在此时,得到茁壮成长之机会。
然而,继位的燕山君对理学不感兴趣,且常与尊崇儒学的百官发生冲突,甚至到最后,还把成均馆(성균관)改建成狩猎场(사냥터),可见燕山君有多么反感儒家思想。不仅仅是儒学而已,佛学也难逃燕山君之手,其中最着名的事件,莫过于1504年,燕山君废掉朝鲜禅宗首刹兴王寺(흥왕사),把寺内的佛像移到桧岩寺,改圆觉寺为妓院,且自高丽时代以来,所举行的僧科制(승과제)也被燕山君废止,兴天、兴德寺相继被焚,禅宗、教宗本寺俱毁等—佛教思想也在燕山君在位期间,受到巨大迫害。
被朝臣煽动,燕山君「清洗」士林派
儒家、佛家皆受燕山君迫害,党派之争也风起云涌,早在燕山君即位后,勋旧派指责士林派史官金驲孙(김일손,1464-1498)在着手编写,记载上一代君王歷史的《成宗实录》之际,竟然将金宗直(김종직,1431-1492)抨击世祖篡夺王位的《弔义帝文》(조의제문)一文,纳入实录草稿,实心怀不轨。一则,进谗言说士林派不敬先祖外,二则,若是国君不加以整顿,难保下一个被士林派定位为历史罪人,恐怕就是燕山君。燕山君一听,也言之有理,加上勋旧派煽风点火地煽动,燕山君决意「清洗」士林派。
1498年,燕山君将大量的士林派人士处以死刑或流刑,诸如金驲孙就是此时刀下亡魂之一,史称「戊午士祸」(무오사화)。究其此场士祸主因,在于勋旧派的极力鼓动,最终造成政敌士林派惨遭镇压,完成他们「清君侧」大事,重得王宠与政权。
享受权力美好,燕山君连勋旧派也不放过
然而,除了戊午士祸后,发生在燕山君在位期间的士祸,还有「甲子士祸」(갑자사화,1504年),而此次士祸,则是让勋旧派人士想也想不到,燕山君的刀已经向他们逼近了。
甲子士祸的起因,在于戊午士祸使得士林派受到排斥,失去政敌监督与制衡的勋旧派,在朝廷内行事也更加跋扈,而燕山君也独揽大权,放荡生活更加无忌,但国家内许多有良心的大臣,因看不过燕山君种种作为与荒唐生活,进而批评,君臣之间对立达到极点。
当然,身为一国之君的燕山君也非省油的灯,享受到权力美好滋味的他,一直在心中盘算,寻找一次真正压制众臣的时机,终于在1504年,等到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那就是外戚官员任士洪(임사홍,1445-1506)向燕山君进谗言,让燕山君获知过去生母被废死之事实,并以此为理由,燕山君大肆追捕与生母尹氏案件相关人士,并加以杀害,其规模更甚于之前的戊午士祸,其中无论是勋旧派或士林派大臣,只要牵扯上燕山君生母之死有关之人,一律杀无赦,其中包含了勋旧派大臣,与好不容易八年前逃过戊午士祸的士林派大臣,共数十人被处以死刑,史称「甲子士祸」。
在韩国歷史学家评价中,此甲子士祸相较上次戊午士祸,规模更大,且成因较为复杂,甚至有人言燕山君兴起此次士祸,乃是为母报仇,真具有「孝子贤君」典范。然而,平心而论,从当时燕山君言行举动、史书记载、追杀大臣等史实,恐怕「孝子贤君」只是一场误会,大多史学家认为燕山君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揽大权于一身,一位权力狂在宫内所掀起的腥风血雨士祸罢了。
甲子士祸之后,燕山君让母亲復位,并追尊为齐献王后(제헌왕후)外,也把她的墓所「怀墓」(회묘)升格为「怀陵」(회능),不过1506年中宗反正后,再取消她的复位。经过这两场士祸,燕山君才真正地独揽大权于一身。
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勋旧派或士林派人士,朝廷大臣看到燕山君的心狠手辣的一面,深深体会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位,有史以来从来没有遇过的暴君。而这又得从燕山君的酷刑与「採红使」(채홍사)、「採青使」(채청사)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