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爱上学?》第八章解读
Why:
不可否认,天生每个人看起来好像都是不太一样的,同样的一个班的学生,有些孩子感觉智能要高一些,有些孩子智能要低一些。那些智能的一点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反应要慢一些,对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只有认命呢?他就不需要再努力了呢?
What: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智能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来改变的。
智能是受先天影响,还是后天影响呢?或者先天和后天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对于这个问题人类是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二三十年前人类通过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是遗传,即先天对综合智能的影响更大,而环境的因素比遗传的力量要小很多。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人类的IQ在近50年之内有了巨大的增长,比如说荷兰预备役人员,30年时间IQ提高了21分。这样大幅度的变化绝不可能是先天基因所造成的,因为基因的变动是非常非常缓慢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人类IQ有这么大幅度的提高。这个变化可能是来自于生活条件变好了,食物更丰富了,营养更均衡了,医疗水平提高了,还有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丰富,大脑需要去解决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要去学习思考很多抽象的东西,所以大脑的使用会比以前要多得多。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最先发现这个现象,并且进对其进行描述的是一个叫詹姆斯.福林的人,所以这个现象就被称为“福林现象”。
第二阶段的结论直接颠覆了第一段的结论,但是,有一个现象还是没有办法去解释,就是双胞胎这个现象。如果双胞胎从小分开在不同的家庭生活,虽然成长的环境不同,但在长大之后仍有非常高的相似度的。这一现象也正是第一阶段得出“先天对智能影响更大”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对此,福林和他的同事狄根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一个设想,对双胞胎现够用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举个例来说,比如两个双胞胎孩子,因为先天基因,个子都长得很高,虽然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一样大,但他们的篮球都打得很好。
福林他们解释说:球打得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打篮球好的这个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拥有高个子的基因,所以有更大的概率进入到篮球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比赛,因此他们篮球打得好。所以并不是他们拥有打篮球好的基因,而是因为个子高的基因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选择了打篮球这样一个环境,得到了更多的练习,篮球才打得好。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说基因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基因上小小的差异,可以导致人们在后来的成长中去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这才是导致最后认知差异的根本原因。
how:
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个原理,最终目的是要明白智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提高的。那么如何提高呢?有以下这些方法。
第一、态度非常重要,要让孩子相信智能是可以提高的。表扬孩子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们要注意称赞过程,而不是孩子的聪明或能力。
对过程的称赞,可以称赞他的努力,还可以称赞他的品格,如面对困难坚持不放弃,称赞他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称赞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夸张、虚伪,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第二、要告诉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常讲一些科学家、名人的传记,并且要想办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比如说我孩子假期里让他坚持练习跳绳,连续练了两周,他比之前多跳了二三十个,大人再辅以理念的灌输,孩子就会愿意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的。
第三、大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的态度,让孩子学会坦然接受失败,让他觉得失败是一件好事,可以学到东西,能够收获能量。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失败,其实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没有接纳他们失败,比如说考好了有奖励,考差了回家就要受罚。大人都不能接纳失败,那孩子他也就会排斥失败,害怕失败。所以大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
第四、要传授并且培养孩子学习的技能。因为学习的技能不是先天就有的,有了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去吸收知识。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时间管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学习的技能都需要大人非常有耐心地慢慢去培养。
第五、大人不能太急功近利了。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慢,以及他的波动,就像大家常说的“静待花开”。所以我们在设计计划的时候,要设计中长期的、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大人的耐心。
第六、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信心。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能感受到大人的细微的态度变化,我们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去信任他,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孩子也许现在还不是太好,但是只要环境合适,有了正确的引导,孩子一定是有能量成长的,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要有信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 克提出了“成长型心态”教育理念,这与本书作者威廉.厄姆的观点非常契合,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让他们看到并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这带给人们极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