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作文。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类卷】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上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我们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自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思考。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是自由发挥。”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唯有美美与共后才可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
故认识事物有三境。现如今大同之世下,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
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在音乐领域中,想要对音乐中的“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似乎只有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才能更好地做到,并去有意追寻其中的”中国味” 。
而我认为不仅是在体味音乐中是如此,在生活中认识体察事物时也不能眼前只被所考察的单个对象填塞满,更应在不同事物的比较中得出清晰的认识,方能有更深的理解。
倘若单单只碍于对眼前事物的探究,我们往往只能止步于它们的表面,甚至会产生认知的偏差。就拿先前所述的音乐而言,若仅仅只拿有“中国味”的音乐进行研究,那么大抵便只会将“中国味”的音乐与拿笛子、古筝、二胡演奏出的音乐画上等号(因为如今大众最常听到的中国味音乐便是以这几种乐器演奏),但其实不然。“中国味”的音乐感受其实来自它独特的宫商角徵羽的音调。而这音调间的差异,便是要由与不同地域音乐的比较聆听后才可准确得出。而如若音乐认知的偏差是无实际妨害的,那么将此种观念放入社会中,却有着一定无形的伤害。正如心理学中提出的“光环效应”一般,人们常会对一件事物做出“好”或“坏”的最初印象,然后照着最初印象评判事物。由此人们总不将一件事或人的其他方面与本身或外界进行比较,自以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却只能成为社会偏见的来源。
而倘若我们学会在不同事物或视角的对比中看待事物,那么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皆会使他们有意识地追求其真正适合与想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似乎“寻找到真正的自我”是每个人毕生的命题之一。许多人在荣格那句“向内看是清醒者”的名言后业已纷纷向内心寻找真正自我的所在。但其中亦有许多人在如此过程中依旧迷惘不定。而反观《德米安》中的辛克莱,他虽也“向内看”,但仍是在接触了不同身份的人们,体味了不同滋味的各路人生后,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自我,并以这条路一直清晰地走下去。因而在寻找自我时,亦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去体味、接触不同的世界,才能更好地找到并坚定真正自我的信念。
而对一国而言更是如此。正如如今中国能有如此的发展,也是在与其他国家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对比中,在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后,方能找到了真正的“中国之路”,并更有意识地向着该方向前进。
综上,我认为当我们不论在认识事物,抑或认识自身与社会之时,都应对同类事物做出对比、比较,更全面地看待事物,方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意识地找到真正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前行。
走出去,返回来
罗素曾言:“多元乃万物之本源。”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是提倡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情感。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豪迈粗犷。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送去”而不知“拿来”。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关注公众号:语文教与学
更多干货持续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