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于“One·一个”APP作者:不辣】
无论节假日还是过年期间,只要一提起和亲戚吃饭,我就很头疼并非常不愿意参加。但是,只要是我朋友的聚会,却会让我莫名兴奋。比起和三姑六婆、七叔八公、表妹堂哥在一起,为什么我更愿意和朋友相处?
——@老树昏鸦提问
@不辣答:
我和亲戚不熟,和朋友比较熟。
吃饭这么私人的事情,当然要和熟人一起做啦。
M是个独生女,离家已经10年。在外面的这些年,除了每年回家过年亲戚有机会在她面前闪现一下,其他时候他们基本属于失踪人口。用她的话来说,亲戚就是比陌生人多了一层血缘关系而已。夸张的是,有一年M参加家庭聚会,一大桌子上的人除了爸妈,其他人都不认识。那一晚她内心最强的咆哮就是:“老子这里不拼桌、不拼桌!”而这些年M一个人在外,和她最亲密的莫过于朋友。无论是在她水龙头爆炸,导致水漫金山的时候还是因为房东临时终结租房合同,她沦落街头的时候,帮她抚平毛糙情绪的都是朋友。在她看来,朋友的存在拯救的不仅是她的肉体,还有灵魂。
其实,不仅M,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和亲戚感觉疏远,和朋友感觉亲近。在我看来,这是有客观原因的。
第一点就是:旁系血亲的减少,造成血缘维系的弱化和消失。
不同于我们的父辈,他们那时候还没流行计划生育,家里有大姐小弟。生得多的,还可以凑桌麻将。他们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有强烈的家族情结。而处在“只生一个好”时期的我们,成长的关键词就是:孤单。朋友说,她小时候总爱自己扮演老师,拿着小黑板给洋娃娃上课,一整天都是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在她的概念里,个人是高于家族的存在。比起愿意和家族成员保持密切来往的上一辈,她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时间分配给朋友。如果说父辈的血缘维系是稳固的网状结构,那我们这辈就是脆弱的线状结构。
再来,就是因地缘的弱化而引起的血缘维系感情的不稳定。
当代年轻人,大多都爱异乡超过爱故乡。别看他们整天说北上广的坏话,但这都是假的,要是北上广真的这么坏,为什么他们还不回家?所以在他们的心底,故乡就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通俗地说,故乡就是备胎,只供利用,不能留下。故乡里最多的情感来源于血缘,而异乡的情感捕获,大多来自拥有彼此认可价值观的朋友。人一旦选择离开故乡,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不再主要依靠血缘维系的感情。
对我来说,亲戚完整的偏正短语表达是:麻烦的亲戚。
麻烦1:世上大多数亲戚都是娱记出生。
“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准备结婚?”“结婚以后要几个小孩?”这三个问题当属亲戚最爱使用的开场白。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亲戚的传播能力巨大。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觉得,坏事的传播速度能这么快,亲戚是最大功臣。比如,朋友表哥和他老婆最近在闹离婚,没想到这个事情被表哥的婶娘知道了。明天过来,整个村子都知道了。
麻烦2:因为是亲戚,所以借钱是义务。
“借钱”这件事发生在亲戚之间,有时候竟然是义务。朋友的表妹问他借钱,直接给他发了一串银行卡账号,留言是:缺钱,给我打钱。啥玩意儿?请这样的表妹,原地爆炸一百回。
麻烦3:庞大的亲戚关系,需要站队。
亲戚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个勾心斗角的高级办公室。别看大家表面上一片祥和,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在背后人人都拿着一把如意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人前是笑,人后是刀哈。C家在整个家族里算是家庭条件最好的,所以C从小就深得各种亲戚的喜爱。后来,C家因为生意失败,潦倒了一阵子。亲戚们开始和L亲近起来,因为L家变成了最好的。求C的心里阴影面积。
当然,以上都是奇葩的亲戚们,但是不能不说这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要在仅靠血缘维持的感情和用价值观维持的感情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虽然我无法决定周围的亲戚是我喜欢的,但至少我有权选择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
如果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那从这刻起,我拒绝亲戚聚会,只接受朋友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