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的天性。
当然,现在的父母可不仅仅停留在“望”的地步,他们一种在努力“鸡娃”。
这些城市里的中产阶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一点见识,所以,他们举全家之力,将资源和关注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把学业当成衡量孩子的核心标准。
他们最焦虑,也最辛苦,可真相是,他们的孩子也许最终也达不到他们现在的程度,最终只能沦为平庸。
是的,你很有可能是你孩子的天花板。
因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已经结束了,加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内卷来了。
而在工商各个行业,草莽时代也结束了,只要胆子大就能创出一片天的机会也没有了。科技行业从来都是高级人才的竞争,一般人只能沦为打工人。
如果你身处中产,有车有房,几十年后,你的子女能够达到你的购买力,就算是成功了。
也许有一大半的概率,你的孩子还不如你。
这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常态。
中国其实也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
“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学渣。”
近日,北大教授丁延庆“现身说法”,吐槽女儿不如己。这位教授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硕士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丁教授,坦言“女儿学习跟不上,焦虑到睡不着觉”,最终苦笑认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天道”。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从天赋的角度来说,有个词,叫均值回归,就是说,在相邻的两代人中,他们各方面的水平结合起来,是会回归到一个平均值。另外,人类的智商呈现正态分布,智商并不总是代际传递。
所以,正如古人所说,一代英雄三代痴,还是虎父无犬子,优秀的基因不一定都会得到遗传,何况你的基因未必好,你的成功也许只是时代给予的机遇,换言之,运气好而已——越成功的人越体会到这点。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一句难听的话,他说,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点显然太过担心了,在现在社会中,人类的文明一直在进步,肯定是一代好过一代。
不过,第一,不一定好得了多少;第二,只是是总体上如此,具体到个体来说,就不好说了。
看到这里,还挺沮丧的,让人心里不太舒服。
那我就说点好听的。
同样根据均值回归理论,现在身处平均水平以下的人,尤其是底层的人,他们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更容易让孩子打破阶层固化,进入中产阶层。
另外,人生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人生的目的不一定要成为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要取得伟大的成就,能够做到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峰——自我实现,也有无数种方法。
前提最好是,身体健康,心态积极,热爱生活。
以我之见,很多父母在这方面的基础,往往做得不够好。
言传不如身教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