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胡同一词最初见于关汉卿《单刀会》,其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台词。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 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辈人说:“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朝大约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称为胡同的约978条;1944年共有3300条胡同;1980年街巷胡同的总数为6029条,其中称为胡同的有1320条。
现在,北京街巷胡同内的院落、楼宇都有门牌号,方便登记、通信、查找、识别和管理。明清期间北京城只有街道和胡同名没有门牌号,院落地址是用区域名、胡同街道名加上大致位置来表示,如:东单牌楼干面胡同西口路北。1908年北京的胡同街道开始“编订门牌”,1917年开始使用门牌号码。现在北京街巷胡同的门牌是第三代。
第一代是民国初年的蓝底白字的门牌, 上面依次写明所在的警区、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第一代的门牌号码不是阿拉伯数字,而是苏州码子。
1929年民国政府南迁后,市公安局为节省经费,将原内外城的二十个区合并为十一个区,内城六个区,外城五个区,并更换第二代门牌。第二代门牌仍为蓝底白字,上面标明区属、胡同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门牌上有阿拉伯数字和苏州码子两种号码,并开始使配套使用旁门、后门和车门标牌。这种门牌一直用到1965年。
1965年北京整顿了胡同的名称,更换了红底白字的第三代门牌。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施行的《北京市门牌、楼牌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门牌采用仿宋体字,为长方形红底白字白边铝质牌。正门牌十二点四厘米乘八点四厘米;旁门、后门门牌十点五厘米乘五点五厘米;临时门牌十二点四厘米乘八点四厘米。门牌标有胡同名称和阿拉伯数字的号码。
1965年以后使用的红色门牌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西走向的胡同,路北是单号,路南是双号,号码从东向西按大小排序。南北走向的胡同,路西是单号,路东是双号,小号在北口,大号在南口。
老树
2019年1月20日
注: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它脱胎於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