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

   





      南京历史悠久,有超过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公元211年,东吴孙权自京口迁往秣陵改名建业,后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定都(名建康)。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京师应天府改称南京,作为留都,南京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南京后为国民政府首都,今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现代化大都市,我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南京这座城市,南京印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长河里,抹不去。

当初印象

      第一次去南京也不记得太清楚了,也许是我上小学吧。那时对南京印象是在南京的国防园,靠近“鬼脸城”,姑父家在城墙后面租的一间很小的房子,我在那边玩过。爬上城墙,那是长满了青苔藤蔓和高大绿树的明城墙,带给我这个孩子的,就是那种落满树叶历史的厚重感,对南京的印象由此而变得厚重深沉。这也是我对南京的最初印象了。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对南京厚重历史的进一步了解,要到上了初中历史课以后了。渐渐地,我了解到南京六朝和民国的那些厚重历史。之后,我对南京印象才渐渐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再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因为她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伤感而厚重的地方。缘分往往也是眷顾我的,入伍后,我又来到了南京。南京成了我军旅人生的起点,十八岁,一个人只身投入了另一个梦开始的地方。梧桐树成了南京标志性的树木,半天入云,伟岸厚重,在南京江北的点将台,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一排排像油桶一般粗壮的梧桐,又一次触动心灵,我深深地被南京的沧桑感所吸引住了。初来军营的我,渐渐爱上了这里的沧桑。营区里停放着的几架飞机,伴着梧桐落叶,远处火车的鸣笛,点缀着这个城市的厚重印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飞机,是在南京。

军旅印象

      那一年的冬天,我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属于我的军旅之路。那时候,我就是一个“许三多”,傻傻的拎着自己的行李,跟着接兵干部上了一辆依维柯。车子载着我们八个新兵,辗转驶入了一段长满法国梧桐的不太宽阔似山非山的小路,不一会儿就进入一个有一位军人挎着枪站岗的营院大门。车子停在一栋老式的红色砖头、七八十年代模样的礼堂建筑前面,礼堂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个红红的五角星,后来知道这里是团部,南京点将台路52号。下车之后,我们被分到了每个分队。我在学兵四队,又爬上了一辆军绿色的盖着蒙帆布的解放牌军用卡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乡被拉到了一个独立的院子。进门时,班长们在门口放鞭炮,小鞭在地上哔喱叭啦地欢快跳跃着。学兵大队一共是四个中队,只有学兵四中队是独立的院子,其他老乡都分别分在了一二三中队,他们的营区离我有一段距离。

  一个上等兵的班长,他是陕西延安的,帮我铺好床铺,指着一个上下铁床的下铺说这就是我的床位。宿舍的窗户外面空地上整齐地停着几架退役的歼击机,有两架歼五、两架歼六和两架歼七,震撼到我了,那可是我第一次看到战斗机。记得那年过年在雪天里,我们还曾和这些“老伙计”合过影呢。我们是本省的兵,所以是第一批来的,从人武部带过来的背包,我小心地拆开后,铺开在了地板上,压起被子来。后面,我们陆续迎接到了全国各地的新战友,记得有来自江苏泰兴的、江西高安、山东青州、浙江奉化、河南登封、福建漳州、安徽庐江的新兵,真是东西南北兵,五湖四海一家亲啊。大家都到齐了之后,我们的新兵连的生活就算正式开始了。

  “嘀嘀嘀.....”,新兵连还没开始几天,我们就领略了在人武部听说过的紧急集合的恐怖哨音。不让开灯,大家赶紧使出看家本领,打好背包挎上水壶挎包楼下集合。一旁的排长,手里拽着秒表掐时间,后面来的晚的几位兄弟被拦住了,被指令站到一边,等待他们的或许将是无止境的鸭子步和俯卧撑,还是背着背包的那种。还有更晚的对着墙角大声喊了一百遍的“报告”,直到嗓子变成了“雄鸭”为止,才会被重新又“请入”队列。有的新战友为了抢时间,背着松垮的背包,一顿集合跑步下来,白色的毛巾掉了一地,也会逃不过班长的火眼金睛。狼狈的些的,抱着自己散落的被包,去做起了鸭子步,可别提是多么的酸爽。

  紧急结合总算结束了,可刚躺下不到三秒,一顿急促的哨子声又在走廊里响了起来,新一轮的紧急集合又开始了。就这样我们被反复折腾了一夜,站队时,解放鞋下冰冷麻木的双脚,真的很冷很难忘,这就是我们欲哭无泪的新兵连之夜之一。

  没错,起得早的鸟儿有虫子吃,第二天凌晨四点,我们就起床叠被子了。南京冰冷刺骨的冬天,那么早起来,只为占领高低铁床之间那一席冰冷的水泥地,来叠被子。被子质量的好坏可关系到我们一天的生活质量,都相信班长是公平的,不然回宿舍,我们又要去厕所找被子了,很多次被子从二楼窗户飞出来,挂在树枝上,让我们心有余悸。

  对于新兵来说,偷偷抽烟已经是相当冒险的一“自杀式”行动了。新兵连是不允许抽烟的,被逮到后,就会顶着黄色脸盆抽完整包烟,抽完还有“烟茶”伺候,很多“烟民”是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们每周会到团部组织洗澡,挎着背包,傻傻地穿过一段长唱的、长满超级古老法国梧桐的弯弯小路,就到了团部的澡堂子。洗澡时间是极短,五分钟。冬天的穿衣服又多,很多人进去也不敢脱衣服,索性不洗了,等着集合的哨子。有的洗的慢的,肥皂还没打好,这外面集合的哨子声音急促地响起。

  拉歌是最常见的娱乐和缓解疲劳方式,新兵连训练间隙,可使我们不想家。大礼堂是我们团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们每周开会学习、看电影的地方,“一中队呀么嚎嗨,来一个咿呀么嚎嗨”“二中队,来一个!二中队,来一个!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别让我们等太久……”集体活动必不可少的就是拉歌了,每次看电影我们每个中队之间总会相互拉歌。整个礼堂里,歌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至今记忆犹新,歌声依然响彻耳边,不能忘怀。

    梧桐叶子片片飘落,南京的冬天夹杂着远处苍凉的火车鸣笛,让我们新兵连的生活显得有些凄冷和悲凉。新训的日子一天一天地伴着时钟“滴答滴答”不断向前。操场上,每天重复着军姿和来回的三大步伐。趴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枯燥地瞄着老掉牙的五六半自动,已经毫无当初的满腔热情的我们总是想着法子要去帮厨。所谓帮厨就是在炊事班打打下手,帮厨的一天是美好的,可以逃过酸爽的军姿和无止境的队列训练。帮厨的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跟着炊事班值班的班长去团部领馒头,回来之后给每个桌子上分配好饭菜。吃饭前,大家在门前站队,照老规矩是饭前一支歌,如果唱不响,还得单曲循环。要不就是加个原地踏步,一顿折腾。新兵连折腾你,也是家常便饭。总算吃上饭了,进入饭堂的规矩是不能讲话,否则将会罚站到门外,没饭吃。站在板凳前,等着班长的“坐下”,如果不齐,还得重复几遍,有时候甚至还会让你高歌一曲,直到班长满意为止。帮厨的可就不用遭这份罪了,这大概是大家抢着帮厨的原因之一吧。

  那一年正是非典,我们的新兵生活因此推迟到了七月份,美好而又漫长.....

  时光如水,如今已经转业六年多了,也是入伍二十一年了。多少心酸、多少欣喜,多少期盼、多少荣耀,都化作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真诚。青春的岁月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也是我人生有意义的回忆,我无悔。

  往事不可追,劳燕纷飞,一别散作满天辉。点将台下曾进退,何处是归?时光把人催,心有余悲,凭栏欲将院门推。萧瑟落叶铁锁在,物是人非。

芳华点将台

  春雨贵如油,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浅浅的春风又一次吹来了翩翩的燕子,吹醒了山腰之间的朵朵红梅。春意阑珊,江南的暖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含苞欲放的殷红渐渐点润了江北之岸沧桑的点将台。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又一次漫步东门沧桑古朴的街巷,流连于军旅的起点,感慨于二十年芳华的稍纵即逝.....

  点将台,古称中敌台,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浦口明城墙遗址浦子山上,古东门镇与古南门镇之间,是南京江北民间皆知的地名。相传在楚汉战争时大将韩信曾在此地点将布阵,智退西楚霸王项羽。

  点将台的另一传说是与南宋的韩世忠有关。韩世忠是和岳飞同时的抗金英雄。金兀术五进中原时,被韩世忠的军队在镇江打得往北败逃,后被围困在长江之中。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也是位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为了有力地截击金兀术部队,亲自爬到战船一、二十丈高的桅杆上,擂响战鼓指挥兵士作战。据说,梁红玉一手拿鼓锤击鼓、一手拿令旗指挥。由于她登得高,望得远,兵士们就根据她手中的令旗指向东就打到东,指向西就打到西,打得金兵无藏身之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金兀术大败后,正准备从逃跑老路浦口的宣化渡北去,忽然发现北岸一座高山顶上,宋兵列好阵势,整装待命;还见一个山洞口,不断有一队队兵马走出,金兀术吓得既不敢南进,又不敢北逃,以至最后败走死港“黄天荡”,险些丧了命。

  据《江浦埤乘》载:“点将台在浦口城上,城踞浦子山,台筑其岭,巍峨壮丽,俯仰江天,万汇在目,为南京浦口第一名胜。”1984年起,点将台遗址列为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规划入南京《大江风貌区》江北沿线的主要建设之中。

  “石磴萦纡踏碧苔,层楼高敝绮窗开。隔江斜日雨初霁,无数好山飞过来。”清代浦口人郑景元《雨后登中敌台》中,雨后的点将台更显得巍峨壮丽,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贻。点将台建造之初,本为军事之用,但由于气势雄伟,独具一格之故,很快成为人们看长江、观景抒情的“浦口第一名胜”。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常携酒相邀,登台赏景,题诗留字。点将台上曾有“留都屏翰”,“江表壮观”,“江山雄丽”,“尺五天”等匾额。这既是一些名士的即兴之作,也说明了点将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

  置身于点将台下,回忆二十多年前的我,仿佛还是这里的主人,可对于这里的风景,却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日出日落、风雨之间,已是二十个春秋,一路走来,又回到了原点。站在这个不忘初心的地方,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往事不可追,劳燕纷飞,一别散作满天辉。点将台下曾进退,何处是归?时光把人催,心有余悲,凭栏欲将院门推。萧瑟落叶铁锁在,物是人非。

  如今的点将台,早已隐匿在繁华与沧桑之间,只有这春雨,带来我的一丝忧愁,很及时又很应景。

大校场印象

    依稀记得那年我从南昌来到南京,到团里报到以后,把我分到了大校场继续担任小排长。我带着行李打车,拐进来以后,在一个弯弯曲曲的水泥小路,车子停了下来,来到一个都是平房的院子门口。下车后,一群人在聚在院子里一个电线杆子旁边闲聊着。一个三颗星的干部模样的人,来接待了我,后来知道他就是我的指导员同志,我就像一个“地下党”,终于在这么隐蔽的地方找到了让我信任的组织和同志们,我激动无比啊。

    这个小院子不太大,对大校场的印象就从此时开始。之后,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整整六年,感情由此深厚起来,直到到营区搬迁到六合。军校毕业后我去了江西,大校场是我到南京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之后,我又在大校场整整呆了六年的时间,这里留下了的也是我的青春年华。院子里,有几棵枇杷树,还有几棵柿子树。每年五月份我们都可以品尝到又鲜又甜的枇杷。九月份,又可以吃到红红的柿子。这些树都是之前连队组织栽种的,记得那次营长来连队检查工作,曾经提到过的,他之前也是这里的连长。夏天,在这里,我们会捕捉到一些知了的幼虫,用瓶子放去水装进去放在冰柜里冷冻起来,有时候一个晚上就可以抓到好几瓶。我一开始不习惯吃这种爬虫的,后来,我试着尝试了一下,却一发不可收拾,变得欲罢不能了,真是太香。

    这吃蝉真是让我吃得嘴巴越来越馋,开始对爬虫的抗拒丝豪也不存在了。在大校场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又天地过着。每年有旧人送走,又有新人来到。大门口的两棵雪松,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大雪纷飞的季节,像极了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站岗哨兵,也像极了用青春默默捍卫祖国万里空疆的那一群年青人。

    大校场旁边有个叫翁家营的小村子,说是村子也不准确,应该算是一个城中村,每年的冬天,我们都要去村子里的浴室洗澡,大家伙可以在村子里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和零食之类的,金盛路的“家门口”大排档,也是连队的“御用”餐厅了,还可以三五好友“加个餐”。

    大校场的轶事很多,记也记不过来,这里珍藏着我的青葱岁月,饱含着我对南京的眷念之情,数不清,也诉不完。

    伴随着大校场这里的城市化进程,现在早已拆迁,营区的底下就是地铁线路,高楼大厦已经把我的青春年华重新浇灌在了钢筋混凝土里,昔日的军营已经不是当初模样,那熟悉的环境只能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

市井印象

  走进一座城,我就喜欢到这座城市的老城区转转,这里有烟火气息、乡土温情。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泰州,都是这样的。先说说南京吧,南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蕴含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是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部队驻地在南京的翁家营,距离夫子庙老城南不远,因此,周末外出游览老城南成了日常。俗话说“北京胡同,南京巷子”,从高里岗、孝顺里、饮马巷、殷高巷、到荷花塘、五福里、谢公祠,一条条巷子紧密相连,静静地诉说着南京老城南的千年春秋。

  南京老城南是特别有烟火气息的地方,老城南代表着南京的旧城往事,六朝往事、民国风情。这里聚集着城南旧事,很多时候,周末总是会带着孩子转悠在开满紫藤花的老门东,游人无不驻足,欣喜与之合影。朋友,凌霄花下排着长队呆呆等候梅花糕和小郑酥烧饼的也有你吧?老门东的街巷紧紧连着城墙,游走穿梭在夫子庙与中华门之间,在传统的南京城的意义上来说,这里是南京的旧时光缩影。最近一部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城南这里大概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寻找文革旧时光的打卡圣地。

  历史的车轮碾过,南京的老城南经历过战火的洗礼,这里每一块砖瓦或都饱经沧桑,每一条街巷都经历过无常和巨变。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初春时节,漫步老城南,穿街走巷,不用言语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都市喧嚣中难得有这样的心灵体验,这是历史的魅力、文化的张力,不由得你不受打动。城南的桃叶渡传说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像安品街、三山街、下浮桥、仓巷……这些散见于明清小说、戏曲、笔记的老城南地名不可胜数。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后半生就住在老城南,他的名著《儒林外史》提及城南街巷数十条,个个有迹可寻。刘禹锡则在其诗作中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到南京老城,撇不开的就是老浦口了,这里有浦口码头,轮渡横穿长江上的浦口码头和中山码头之间,连接着民国南京浦口火车站。浦口火车站是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摄地,朱自清父亲买橘子的地方。如今周末会有很多年轻人拿着单反打卡在这里,我也时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此处。这里有民国最大的火车站,民国别墅群。大马路,现在看来已经是很小的一条马路,之所以叫做大马路,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宽阔与繁华吧。

  老东门的浦口也是藏着乡土气息的地方,周末买菜是我常去的地方。这里藏着一段朱元璋建造的浦口明城墙,如今公交车经过的时候,还有一站明城墙遗址站台,只是仅存一点点遗迹罢了。由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老东门的旧房已经拆的差不多了,如今每当去南京,再走在那片残垣断瓦之间,不禁感慨万千:仿佛眼前还有那一株古老而高大,刚刚冒出芽来的香椿树,树上有老南京人经常品尝的,属于这个季节的香椿芽。福建千里香馄饨的香味也扑鼻而来……几只小猫,慵懒地趴在老东门人家门口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叹息一声,感慨于这时光流转给这人世间带来的沧桑巨变。

山川印象

  清凉山

    本来想去清凉山公园探一下绣球花有没有开放的,结果崇正书院封闭维修,只能后山绕道国防园。国防园就是石头城,和清凉山之间有一条步行山路相通。这条路横跨在虎踞路快速路之上,走过去很快就可以到达石头城。

  天气比较清朗,风清气正,走在国防园的城墙上,青绿的树叶子正冒出芽儿,映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里,格外清爽。 在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里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石头城是一处六朝时期的遗迹,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南京之所以有“石头城”、“石城”这样的别称,正是来源于这座古城。

  石头城又被称为鬼脸城,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依傍着清凉山和秦淮河。因城墙壁上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怪石嶙峋,凹凸不平。壁面上赭赤黑白灰杂色相间,隐约可见耳,鼻,口,眼形似人面又有几分狰狞之色,便被人们戏称为鬼脸了。石头城早在唐代便已经衰落,民间传说清凉山上的鬼脸城是明城墙的一处城头,有一块状如鬼脸的红色砾岩,与城下水塘构成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鬼脸照镜”。

  石城脚下有一方半圆形的清澈池塘,水面上正好映着鬼脸的倒影,俗称鬼脸照镜子。传说很久以前,清凉山出现了一个山怪,经常出来坑害百姓。一次山怪被过路的仙人发现,逃到山中,隐身于峭壁里,仙人掏出照妖镜将他照出,鬼脸就露了出来,山壁也就成了今天的样子。为了防止山怪逃走,仙人将宝镜置于山崖下,化作一个池塘,这便是鬼脸照镜的典故了。

  南京是六朝古都,一座具有古老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一座深含民国风情的城市。南京就像一本书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南京就像一幅画卷令人心驰向往。秦淮河畔点点朦胧灯火里,鬼脸城在月色的下古朴神秘。城下的河水中星光点点,如同古籍上的文字,叙说着两千年前的往事。

  鬼脸城色泽怪异的岩层主要是由白垩纪晚期的特殊地层组成的。距今约有一亿年到七千万年的历史,是自然风化和古代战争所形成的历史景观。鬼脸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公元前306年,楚国面对越国在长江江畔设置金陵驿,并在今天南京的清凉山上筑城,成为石头城的由来。

  南京有一个别名,就叫做石头城。《红楼梦》在开篇不多时就写到了这个地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原来这传说中的大观园就建在石头城下。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际,环山修筑周长约三千多米,城墙与山石连为一体,两千多年来依然矗立于此,坚不可摧。

  古时候长江绕清凉山入东去,石头城临江峭立,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赤壁之战后,孙权将都城迁到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建邺,从此奠定了南京作为十朝都会的基石。从城墙脚下沿着清凉山的坡道石阶上行走大约两百多米就到了城头的烽火台。

  站在烽火台上可以看到对面的小区,一排排的楼房,一下子带我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刘禹锡对这座石城感慨颇多,他在《西塞山怀古》中写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险峻的石头城终究没能挽救一个个王朝的覆灭。

  六朝更迭,世事变迁,在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对峙中,都将石头城视为必争之地,以夺取石头城论成败。东晋初年,王敦起兵造反,抢先占领了石头城,致使晋元帝忧愤而死。梁武帝时,侯景勾结叛军抢占石头城,随即便居高临下,夺取了都城健康。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悲歌在长风中回荡。坚守了千年的城池背依清凉山麓,面对秦淮烟柳,历经多次浩劫,巍然不倒。

  唐朝以后,长江的河道日渐西移,昔日石城脚下的拍岸惊涛,悄然化作了田园村落。石头城江防的重要性日益降低,这座历经战火的古城渐渐远离了战争。唐武德八年,石头城开始废弃。当刘禹锡写下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时,这里已是一片孤寂荒芜。

  三百年后,清凉山上建起了一座兴教寺。从此石头城告别了金戈铁马,隐居在寺庙书院的诵经吟诗中铺就了另一条生命的轨迹。鬼脸在城头守望的千年,仿佛一个憔悴了面容的脸谱要把远去的历史演给今人看。剥落的墙基,厚重的城砖,无言的烽火台,静静的秦淮河,每一道粗糙的沟壑间都铭刻着一张泛黄的纸张,每一张泛黄的纸上都风化着一个残破的故事。

  登临山崖,看青山隐隐天高水阔。一座石头城,见证了沧海桑田人生无常。遥想当年孔明羽扇纶巾,公瑾豪迈儒雅,谢安东山风流。而今都已雨打风吹去。还是元朝诗人萨都剌说得好,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桃红柳绿点醉了神韵的古都。赏春的游人,懒懒的暖意萦于心,说不尽的六朝往事、民国风韵。多情的三月,已煽动了春的萌芽,一路芬芳,三月未央,石城内外。

老山不老,老山印象

      好几年前去过老山脚下的不老村,那时候的不老村不是很大,里面有几家商户经营着一些小饭店,没有民宿。气温回升,清空朗朗,趁着春光明媚,我又一次来到了老山脚下的不老村,爬在不老村的山路上,是春意盎然的山峰,蜜蜂在身旁不停地嗡嗡采蜜。山峰上的落叶树木正好冒出嫩绿色的新芽,显得清新自然,一幅水墨伴着青绿殷红在春风中舒卷开来。

  老山不老村地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风光绮丽的象山湖西侧,与古刹七佛寺毗邻,置身于山村中,可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乐及返璞归真的自然境界。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感念于老山脚下一对恋人的爱情,于是设法让老树不老、泉水永不干涸。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幸福。据说,凡是看过不老树、饮过不老泉的人都会延年益寿、幸福美满,“不老村”也由此得名。

  老山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早在1000年前,老山地区就有龙洞观云、凤山积雪、千佛晚照、惠济晓钟、温泉吐雾、石坝飞涛、尚书故宅、寄老茅庵等8景。

  老山系淮阳山脉余脉,横贯浦口,山峦起伏叠嶂,有大小山峰近百座,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749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不仅是白鹭、苍鹭等栖息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大的灰喜鹊驯养基地。

  自古以来老山就以山川秀丽,景观众多而著称。宋武帝刘裕、南朝梁武帝萧衍及其长子昭明太子、南唐进士韩熙载、宋代名儒王安石、苏轼、秦观、明太祖朱元璋、名士陈献章、庄定山、清末李鸿章、张勋等历代名人在老山游览观光时,即兴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老山曾是南北进退的古战场。姜太公钓鱼台、传说中乌龟驮经书、斩龙桥、千年古刹惠济寺、高祖庙、点将台、兜率寺、南宋状元坟、老山报时泉、老山风动石、老山灵芝草等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春天的老山翠绿苍劲,生机四起。不老村的民宿比几年前多了些,烧烤的帐篷也增加了。周末,人也是比较多的,工作的压力都在这美丽的山野里尽情地释放。象山湖和佛手湖如同两面镜子,在老山南麓的山脚下,映照着老山的“梳妆打扮”。东面的珍珠泉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山间,不老村的美丽画卷依旧在记忆的心田中央荡漾着,青山依旧,老山不老。

竹海深处,石塘人家

南京石塘竹海印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

  石塘竹海,是南京南部和安徽交界地带的一处竹子山,此处的几座山上基本上都是竹子。和皖南以及宜兴一带的南山竹海很相似的。记得上一次去还是2017年的夏天,那时候还没有收门票,门口有很多当地农民在卖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有很多竹笋干之类的,还有知了猴,虫子等等,看起来不错的。时隔多年我又来到这里,还是在一个雨天,石塘竹海里面没有游客,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整个竹林深处都是滚落的雨滴,远处的山头上云雾飘渺,宛若人间仙境一般。几朵莲花含苞欲放,仿佛指引着一段茂林修竹深处的佛缘,只不过这里并没有寺庙。

  山间有一方“梳妆镜”,因为下雨的缘故,不如几年前那么碧绿,而是有些浑浊,不知道是这雨天冲下山来的泥土还是人类过度开发活动的缘故,反正让我显得有些不自在。只是那粗壮的毛竹又高又大,即使在这个雨天也让我心神向往,几分闷热顿然消退。行走在雨中的竹林深处,没有了在清朗天气里那种清凉的舒适感强烈,然而这也是难得的一次雨中漫步体验,嘀嗒的雨声是我们逃离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另外一种幸福音符。

  石塘竹海很小,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南山竹海,虽然我并没有进去过南山竹海景区,我大概也能猜到了。不远处的盘山公路深处是一处马头墙林立徽派建筑群,这里就是石塘人家。这是一处村子,由于得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风景秀丽,每家每户都做起了农家乐。村口是一群白色的鹅,迎接我们的还有几只小狗,出乎意料的是它们很友好,大概是见惯了游客。这里的农家乐有些不瘟不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尴尬的地理位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我的印象里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的美好,至少那时候没这么商业化的模样。今天,却又显得生意有些冷淡,至少疫情的结束并没有带给他们任何机会,一点点也没有。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事沧桑,时光轮转,静谧喧嚣,变幻无穷。无论是古人、今人,亦或圣人、凡人,也无法逃开尘世间的轮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了美丽的风景里,寄托在伟岸的竹子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长江大桥印象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就叫做《南京长江大桥》,还有一个插图,显示出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观。课文是这样描述南京长江大桥的:“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万里碧空飘着一朵朵的白云,在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显得十分壮丽。碧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着桥身,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大江上面,桥上有宽敞的公路和笔直的铁路。底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第三套人民币2角钱的反面也有南京长江大桥的样子。我的心中总是想着,哪天自己也能够亲自近距离体验一下走上南京长江大桥,感受一下一桥飞架南北的宏伟气魄,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终于,20年前的一天,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参军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的点将台,军营距离南京长江大桥仅仅只有三公里左右,每天我们在营房里叠被子,都能听到火车爬上南京长江大桥引桥的汽笛鸣叫,伴着“咕咕”的火车轰鸣声,只能想象一下火车飞驰在长江大桥上的样子。

  天气晴朗,碧空如洗, 我终于有幸走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侧的桥头堡上,放眼望去,横跨长江的大桥美丽景象蔚然壮观。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有条不紊地穿行,人行道上电动车和行人来往穿梭在一排玉兰灯下,眺望长江上的行船,浩浩荡荡,奔流逐涛。朦胧飘渺的远处,又有四座现代拉锁式大桥英姿焕发。

  如今的南京长江大桥已经55岁了。2016年10月28日22:00起, 南京市为了保持“原桥历史风貌、提高结构安全耐久性"为建设原则,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27个月的全封闭维修改造。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公铁两用桥,至今已运营 55 年之久。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为检验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决定从苏北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9月26日上午9时许,4辆三轮摩托前行开道,两辆宣传车紧跟其后,4个大广播喇叭全时进行宣传,118辆坦克一字排开,车与车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11时,整个车队全部通过大桥桥面。据当时媒体报道,有60万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蔚为壮观的历史画面。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桥头堡建成后,“三面红旗”的特色风格风靡全国,被广为模仿。1964年4月,周总理对“三面红旗”方案作了两点指示,“一是红旗的颜色要鲜艳,二是要永不褪色”。大桥局工作人员赴全国各地选材,选用了青岛生产的玻璃砖。旗面外贴的红色玻璃砖重10吨。1970年出于安全考虑,玻璃层被替换为红漆。

  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侧的桥头堡上,放眼望去,横跨长江的大桥美丽景象蔚然壮观,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有条不紊地穿行,人行道上人来人往连续不断,眺望世界上完全在国境内的最长河流----长江,浩浩荡荡,奔流汹涌浪逐涛追。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疑是那巍峨矗立的南北桥头堡。正如课文里写的:有工农兵雕像,有三面鲜艳的红旗,还有纯洁素雅的白玉兰灯。

  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建筑,更将长江的自然景观与工程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当时最具时尚气息的标志性人文景观,自从诞生之日起,大桥形象便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摄像馆里最具人气的“布景墙”。老相册里不难找到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

  去南京长江滨江公园,经过一段长满粗壮法国梧桐的小路,这条路叫做桥工路,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孩子会问我这儿是哪里?我说这里就是当年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工人居住的地方,叫做桥工新村,这里如今居住的都是那些伟大的大桥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大桥建设者都已老去,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永不褪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指引着后人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归来仍是少年。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 南京长江大桥宏伟壮观的形象在人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她承载着国家的力量、人民的记忆,勾起人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悲怆印象  博爱之都

      南京,也是一座苦难深重的城市,历史上,至少遭受过六次大规模屠城,令人唏嘘。

      第一次:侯景之乱,公元548年,羯族人候景叛乱,梁武帝萧衍治下的建康城(南京)遭到灭顶之灾,28万户死亡十之八九。“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 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百姓不敢藏隐,并出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梁武帝萧衍也被活活饿死。令人遗憾的是,赶来平叛的梁朝军队,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佥以王师之酷,甚至侯景”,以至江南甚至出现了怀念侯景的心态。这是一场对南迁汉族文明摧毁性的打击,华夏文明几乎绝种。

      第二次:金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屠建康,公元1130年五月上旬,北宋灭亡已经四年了。这一年,金军从建康撤离前,放火焚烧3日,掠夺宫廷上万宫女妃子,17万居民,仅剩十分之一。不久,民族英雄岳飞收复建康。

      第三次:太平天国攻陷南京。1853年,太平天国军攻陷金陵(南京)。太平军的政策是满人必死,“屠驻防婴孺无遗,复驱隐匿之妇女出聚宝各门尽于桥上杀之,河水皆赤”。“数百万生灵,城初破死者盖已不下数十万矣。”

      第四次:曾国荃攻陷天京。公元1864年,曾国藩治下湘军将领曾国荃(曾国藩九弟)经过艰难的围城,终于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由于围城甚久,手下兵士已经饥肠辘辘,每日食粥,对传说中富得留有的南京垂涎三尺。曾国藩后来在视察南京后称:“秦淮长河,尸骨如麻”,“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而曾国藩自己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提到:“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当时的清朝人也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保守估计,死亡50万人。

      第五次:日本南京大屠杀。公元1937年12月初,日寇攻克南京,命令“全部杀掉俘虏”,对平民“断然处置”。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爆发,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残忍至极。据保守估计,罹难人数至少超过30万人。对于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人,决不能姑息。以史为鉴,拥抱和平。

      南京是一个短命王朝的代名词,也是一个充满悲怆色彩的古都。徜徉在南京的梧桐大道,登临紫金之巅,眺望玄武湖,怎不让人泪目怆然。人类争斗的本性让这座古都充斥着血腥与残暴。然而,南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之后,又彰显出她博爱之都的柔情,春暖向阳,古都南京已然高朋满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来说说几个景点吧。 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
    婧姐2019阅读 125评论 0 4
  • 早早起床,广场上空荡荡的,偶尔有一两个行人经过,不同于夜间的摩肩接踵。 去肯德基吃顿早餐,孩子们很开心;乘上地铁奔...
    昙_67f6阅读 219评论 0 0
  •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最早听到这个城市是在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上,有一篇文章《南京长江大桥》文中对长江的雄浑壮阔...
    嫩水无声阅读 245评论 0 0
  • 2004年我报考了唯一的南方院校是南京审计大学,高中的时候我历史最好,最喜欢贾宝玉和探春,六朝古都的金陵是我心中一...
    倔强的燕子阅读 231评论 0 0
  •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 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 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 为一段青...
    叶花飞舞阅读 17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