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跟一位老同事聊天,这位同事有多老,大概工作了三十年,经历了一个企业的合并,在合并,他依然屹立不倒。聊天中我们谈到一个话题,在入职时工资的谈判,当然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数字,因为这牵扯到隐私,也是一种不尊重。关于入职时,谈工资,其实就是一次谈判,作为中国人,我们崇尚内敛,讲究是低调内涵;而外国人却倾向于谈判,你可以以你的资源跟我进行谈判,比如你之前工资不过万,但是在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双方条件基本上满足,所以我开价翻翻,这就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只要价格合理都可以谈。
我们倾向的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老外倾向的逻辑是: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最近,也跟另外一个同事聊到大学选专业的话题,她作为当地的当时理工高考状元,为什么选择这个目前这个冷门的专业---只是因为这个专业看起来比较牛逼。这种现象很常见,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不过,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个建议通则就是,如果你还没有想好你要学习什么专业之前,你可以学习写作和演讲。这两个通用型的专业,以后再哪里都可以用得上。
1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被面试官问各种问题,我想做为面试者也应该大胆的想面试官提问题。主动提问,既可以表示你对这份工作很有兴趣,想多了解,又可以让你知道这份工作更多的信息。但怎么提出合适的问题呢?新媒体商业内幕网(Business Insider)通过采访一些职业建议专家,给求职者们总结出了六个可以问面试官的问题。
六个主要的问题:
1.这个职位为什么要招人?这个问题能让你知道,是因为之前的员工离职了,还是公司的高速增长需要扩张,或者是其他原因。
2.为什么大家都想留在你们公司?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搞清楚,这家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和环境对员工有什么直接影响。
3.如果我被录用了,在我上班后的头6到12周,公司最希望我做到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了解面试官和公司对你的预期和标准。
4.一个人要想成功地干好这份工作,需要哪些东西?这个问题可以让你了解面试官对这个职位的理想描述。
5.我刚才说过的话里,是否有哪些内容让你怀疑我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如果面试官对你有什么疑虑,你就有机会当面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在你没机会为自己辩护的情况下让他自己做决定。
6.你们什么时候会做最后的决定?我能打电话或发邮件跟进吗?这个问题可以让你始终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只能被动等待。(备注:以上六点来自得到的总结)。
往常,我们总觉得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给我们建议,因为能给你建议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已经成功的人。但是,我们其实需要的是失败的经验,因为成功的结果只有一条,而失败的方式却有很多。换句话说,失败的方式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失败的,也有可能因人而异。因此,我们不妨,按照那些“失败者”的经验,给自己列个公式,然后去尝试,一定的试错才能走的更远。
3
关于读书的话题不可否认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走马观花式的,字斟句酌式,挑重点式;孰优孰劣,因人而异。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标题就很吸引人《一流的人读书,都在哪里划线?》,看到这个标题,往往会让人联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每段的中心句又是什么?回想起我们长大后读书的陋习,那就是很少做读书笔记,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享受了阅读过程,最终没有留下任何结果。这也应了老祖宗说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书的作者为,日本畅销书家、书评人土井英司。据说,他每年会阅读一千多本书,他主编的电子书评日报《商业马拉松》已经更新了十三年。并且,他还是畅销书推手,《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经过他推荐,全球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在他看来,阅读商业类书籍的重点不在享乐而是投资,优秀的读者能够从书中划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介绍了从书中划出重点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当你读到觉得“对!没错!跟我想的一样的时候”的部分,别划线。土井英司认为,这只是“自我陶醉”式的催眠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偏颇,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激励。同时,也会使自己无法接受新思维与新方法。因此,根据他的建议,当看到一句让你印象深刻,但又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这是就需要划线,“划线,要划在有新发现、有帮助、以及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才能帮助成长”。
第二,土井英司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客观的数据资料、明确的例证、详尽又具体的故事、第三者的证词等足供判别真实性的资料,作者自述内容的可信度都该打个折扣,这部分就可以跳读”。因为,书里常常会混入作者不经意写下的谎言与夸大。另外,很多商业类书籍会收集令人感动的名言佳话,也就是所谓的金句,土井英司认为这些内容也不是很重要,虽然名言是心灵的养分,但跟做生意没有关系,“作者怎么把生意做成功了?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这才是你需要知道的”。
最后,虽然我们工作中看到的更多是结果,忽略了过程,但是划线要划在原因上,而非结果上。根据土井英司以管理学课本《管理学》中的一项研究为例,结果显示:如果员工的感到充实,那么员工的产能就会高,并且会充满了斗志,反之则不然。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员工有没有斗志只是结果,原因在于工作表现好坏。如果看完这句话,面试时录取了一个自称工作很拼命的人,当他失去斗志时也会失去产能,因此录取或培训员工时不能看他们的斗志,要设法提升员工的工作表现才对。
别人的建议,都是别人的建议。只有靠自己去实践,才能获得自己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会对同一件事有偏差,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养金鱼。甲的习惯是每天换水,每天喂食,金鱼养的很健康;乙的习惯是一个月换一次,一个月喂一次;如果甲换成乙的方式,乙换成甲的方式,金鱼就活不长,所以甲和乙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